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教学探索

作者: 孙青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信息科技高效教学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科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为其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从课程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资源整合以及教师发展六个方面,探讨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还是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信息科技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还能激发其对科技的兴趣与好奇心。高效的信息科技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其数字化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基础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科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可视化工具等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学会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信息科技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工具,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通过编程、机器人制作等活动,学生可以动手动脑,提升创造力。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从项目构思到实现的全过程,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社交的重要平台之一,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是每个网民必备的素质。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观,学会如何在网络环境中保护自己,同时也能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

在当今时代,持续更新知识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挑战。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技能,还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持续性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将来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教学路径

(一)课程设计:紧贴实际,符合学情

课程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熟悉的场景或事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信息科技概念。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2]。

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感悟技术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教师应当先考虑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巧妙地将抽象的信息科技概念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从老式电话机进化到智能手机的过程,引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这种从抽象到具象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共鸣,从而更容易理解技术进步为生活带来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技术发展的脉络,教师可以组织“时光旅行”活动,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不同年代的通信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发送一条信息或打一个电话。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技术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改进的,还能体验不同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而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某些特定的技术产品。

(二)环境创建:普及知识,安全上网

教师应该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安全健康的环境能让学生放心地投入学习中,减少外界干扰。教师需要教授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帮助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确保他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健康成长。

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放映幻灯片”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制作和展示幻灯片,还要利用这一机会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互联网上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在准备幻灯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我们如何确定网上的图片和文字是真实可靠的”的问题,自然引出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话题。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网上搜索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素材。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当强调使用搜索引擎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如何识别网站的真实性,如何判断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插入一些小贴士,如通过使用关键词来提高搜索效率,避免进入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在学生完成素材收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幻灯片中正确引用这些资料,包括标注出处、尊重版权等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制作幻灯片,还能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负责任地使用网络资源。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注重互动,即时沟通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信息科技原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3]。教师应加强引导,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持续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设置动画效果”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如何为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富有创意的动画演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段动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有的小组负责研究文本的动画效果,有的小组负责图片的动态展示。每个小组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探索各种动画设置选项,并尝试制作几种基本的动画效果。在此期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在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安排分享环节,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动画效果,并讲述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创意和成果,还能从他人那里学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非常有益。

(四)评价体系:全面多元,定期反馈

教师要建立全面且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定期反馈学生的表现,在关注学生最终成果的同时,考量他们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

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玩转微信交流”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如学生能否使用微信发送消息、分享文件、创建群聊等。同时,教师还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由此,学生会更加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来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有效使用微信策划班级活动时,教师可以留意哪些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哪些学生擅长倾听他人的意见,哪些学生能够提出新想法,等等。在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自己在使用微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这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资源整合:技术辅助,丰富渠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整合校园内外的各种技术资源,如计算机教室、网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4]。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培养他们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习。

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走进网络论坛”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网络论坛,如儿童科普论坛或兴趣爱好社区等,以此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网络论坛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平台,还是分享观点和交流心得的空间。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网络论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册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模拟论坛会员,通过发布主题帖、回复他人帖子等方式,亲身体验论坛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撰写清晰明了的帖子标题,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礼貌地回复他人的评论,以提高学生的网络交流技能。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还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六)教师发展:定期学习,持续提升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信息科技高效教学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保持教学的热情。

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发展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参加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机构组织的信息技术研讨会,聆听行业专家的讲解,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动态。此外,许多在线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网络课程、参与线上工作坊等方式,学习最新的编程语言、软件应用及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加入教师社群或专业协会,参与工作坊、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获取宝贵的反馈意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分享自己的心得。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和接受能力。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新鲜想法和独特视角往往能激发教师的灵感,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自我提升,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科技领域,开展高质量的信息科技教学。

结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高效开展教学。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建立全面且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加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给予个性化指导。教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定期培训也是确保这一系列措施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这些综合举措能够显著提升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效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实践探索[J].文教资料,2023(21):117-120.

[2]孟妍妍,但璐,刘男.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的原则和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32):26-29.

[3]邬佳雯.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J].家长,2023(32):168-170.

[4]邓兰芬.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情境的创设[J].名师在线,2023(31):59-60,69.

作者简介:孙青(1993—),女,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