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所君鑫【摘要】古诗词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无论是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还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起到推动作用。文章分析学习任务群和古诗词教学两个概念,围绕阅读和鉴赏,提出构建层递式学习任务群和审美式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期开创古诗词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习任务群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支架,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群,引导他们从情感、结构、意象等角度分析古诗词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概念解析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包含三个基本点。第一,学习。学习是通过观察、思考、理解等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主要指由学生的“学”所引起的行为改变。第二,任务。任务是在具体情境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多以综合性、群体性的方式呈现。第三,群。“群”是一个集合,包含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的选取以及真实情境的创设。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教学内容,也不是叠加使用某种授课手段,而是条理清晰地重组资源。简言之,学习任务群是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教学形式[1]。
(二)古诗词教学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注重朗读和背诵,还强调理解与欣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诵读法等。其中,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还原古诗词意境,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比较教学法是指将课内外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发现古诗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深入思考提升其想象力,在丰富其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诵读法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较广泛的授课方法,是指通过诵读的方式使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中,实现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以阅读为基础,建构层递式学习任务群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常用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认知特点设置三个层递式学习任务群。任务一:初读识字音。任务二:品读解诗意。任务三:深读现意境。这一系列任务以基本的字音和字义为切入点,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古诗词,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任务群的辅助下逐渐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2]。
1.初读识字音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流利地诵读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为他们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词,通过示范诵读、播放音频、标注拼音等方式,帮助学生校正读音,同时重点介绍古诗词中的多音字和通假字,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诵读任务,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奠定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在初读阶段,学生默读古诗词,在教材中标记不认识的生字,尝试结合前后文语境猜测它的发音。随后,教师抽取几名学生诵读全诗,指出学生发音不够标准的个别字词,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该诗的音频,要求学生认真聆听,为“缘”“壁”“岭”等生字标注读音,并用“/”符号标记每句话的停顿处。在完成这一任务后,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学生小声跟读,掌握所有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停顿技巧,通过反复练习做到读通读顺。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诵读该古诗,高效完成“识字音”的基础性学习任务。
2.品读解诗意
品读古诗是指品味与解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内容、情感态度等要素,以此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层递式学习任务群的第二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生字的正确发音,能够流畅且准确地完成诵读任务。此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品读诗意,先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再整合课内外资源,从多角度具体解读诗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思考问题,为学生指明阅读的具体方向[3]。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成果进行思考:“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唐代一种歌曲的名称,内容多与边疆的战斗生活有关。”在此背景下,学生初步掌握了课程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注释,让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每句诗的含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总结出“逃”和“逐”二字,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在该环节,学生掌握了解读诗意的基本方法,明确了古诗词的创作意图,提升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深读现意境
层递式学习任务群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深读。深读指在掌握古诗词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古诗词的语言、意象、结构等要素,以及作者的个人真实经历,多角度探究古诗词的深层含义,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美感和文学价值的理解。在深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提炼该作品的意象,按照诗人的写作顺序将其串联在一起,而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尽可能地还原古诗词中描述的画面,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感受该作品的意境,教师指引学生提炼诗中的意象,如“月亮”“白霜”“灯火”等,并让其将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深刻体会诗人的孤寂忧愁之情。有的学生回答道:“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小船停靠在枫桥边……”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入适当的想象,使自己的表达更有感情色彩。教师通过组合意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能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直观地感受诗人的愁眠之情,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
(二)以鉴赏为关键,建构审美式学习任务群
在学生初步掌握古诗词的中心思想与情感态度后,教师以鉴赏为目标建构了审美式学习任务群。任务一:巧妙炼字,领略语言美。任务二:多元解读,领略情感美。任务三:探究结构,领略形式美。这些任务能够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品析古诗词中别具一格的美,在增强审美体验感的同时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提升审美意识[4]。
1.巧妙炼字,领略语言美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悲痛或愉悦的情感。这就意味着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组词,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创作出来的,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构建审美式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以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为切入点,猜测作者的用字意图,先让他们自主思考,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对字词的深入分析牢牢抓住古诗词的精髓,进而领略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爱国主题的古诗,教学重难点在于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学习“遗民泪尽胡尘里”一句时,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注释,认识到“遗民”指的是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而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含义给“遗”组词,如“遗忘”“遗留”“遗弃”等,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以及作者的忧民之情。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最后一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望”和“又”字。结合历史素材可知,诗人陆游去世之前也没看到王师,可见“又”字使用的精妙之处。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分析,学生能够读懂古诗词中的言外之意,充分领略其语言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2.多元解读,领略情感美
多元解读是指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内涵,从而提升学习效果[5]。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深挖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态度和思想情感,主动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认真聆听他人发言,在交流与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春夜喜雨》的教学为例。在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该诗后,教师带领他们重点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让其进行思考:“在这样的夜晚,春雨随风静静地落下,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春雨都有哪些好处呢?”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得出结论:“春雨使花草树木得以发芽、生长,在滋润大地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时诗人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领悟杜甫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多元解读的学习任务能够促使学生深挖古诗词的情感美,加深学生对该作品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3.探究结构,领略形式美
探究结构是指在掌握古诗词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其平仄变化和对仗格式,以此领略该作品的形式美。在审美式学习任务群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探究结构这一任务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特征,以此增强学生对此种类型古诗词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词的形式美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模仿古诗词进行创作,拟定与古诗词相似的主题,让学生在感受形式美的基础上尝试创造美,充分锻炼其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江南春》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写景诗,虽然篇幅短小,却描写了广阔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首七言绝句的结构特点,并让他们准确地标注诗的平仄,自主分析诗格式的对仗,通过对结构的探究,使学生体会诗的形式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江南夏”为主题进行仿写,用准确的词语、工整的格式描写江南夏天的景色,在自主创作中感受七言绝句的魅力。在完成仿写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与同桌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通过交流与讨论对该作品的形式美形成全新的感悟。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和语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内化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构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层递式学习任务群和审美式学习任务群,以识读生字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意,在这一基础上指引他们领略古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维能力,彰显学习任务群对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梅清.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以《春夜喜雨》为例[J].教师,2023(30):12-14.
[2]崔标.关注任务群导向 融汇导学练智慧:学习任务群导向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3(7/8):158-160.
[3]郑荣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16-18.
[4]朱秀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2):38-39.
[5]刘保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实践探究: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为例[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6):70-71.
作者简介:所君鑫(1984—),女,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中水镇出水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