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马关艳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与新课改理念高度契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优化学生知识架构,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助力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体系,进而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文章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涵盖树立整体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确定单元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完善教学评价这六个方面,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着重指出,语文课程应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意识及文化自信的培育。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重心,从原来的课时教学转向单元教学,将整体教学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实践。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进而提升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推动学生实现持续性发展。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单篇教学范式下,教学工作多以“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若将单元整体教学法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便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让教学过程更加系统、连贯,有效助力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幅提升教学效果。在现代教学观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职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文本,使其既能积累知识,又能领悟文本情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新课标指引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有趣且创新的教学活动。这既能优化教学结构,帮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升他们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深入理解单元重难点,实现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需遵循整体性原则。一方面,教师应保证教学内容完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其能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同时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学生便能在轻松氛围里扎实掌握知识,实现整体思维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应秉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案中融入更多细节,把枯燥的文字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助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在创新性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能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逐步实现个性化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主体性原则

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秉持主体性原则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听取学生想法,参考教学反馈,优化教学方法,打造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树立整体观念,奠定实施基础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应树立整体观念,为教学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推动素质教育落实。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整合并探究单元内容,探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从学生角度优化教学结构,融合多课时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紧扣“金秋时节”这一主题,精心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以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这些文本从多元视角展现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景致,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促进其审美情趣与综合素养的发展[1]。为切实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体验,教师应树立整体性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出发点。首先,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聆听,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内容。其次,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围绕“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话题开展互动交流,并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此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单元整体教学筑牢根基,助力学生提高文本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探索指引方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依据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探索和学习中扎实掌握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体会,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升深度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要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为:认识“塞”“秦”“崛”“魏”“邀”等生字;背诵并默写《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阅读并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三篇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单元主题,深度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发展[2]。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引领学生紧扣“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故事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三首》时,学生可从中感悟边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强化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精神信念;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能深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注重融入情境教学法。其核心目的在于创设逼真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学习,更为高效地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在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稳固的桥梁,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此外,教师应注重打造互动探究式课堂,通过积极开展互动交流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精心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声音的生动描绘、对大自然无穷趣味的感悟和对父亲爱鸟情感的赞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紧扣单元主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并顺势向学生提出问题:“除了动物发出的声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声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心感悟自然之美[3]。在教学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踊跃作答:“微风拂过脸庞的声音、小溪缓缓流下山谷的声音、下雨天打雷刮风的声音……”在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得以深化。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四)确定单元主题,创新教学方案

在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应秉持主体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案,深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精准把握单元主题的核心要义。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实施创新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筑牢根基。在明确单元主题后,教师需将学习任务与素养培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丰富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三篇课文,以及《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从整体视角剖析,多篇文本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搭建起单元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性阅读,使其明确单元主题。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应依据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案。如此,学生在积累知识与提升技能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4]。在单元主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索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深度思考与全面分析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五)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课堂参与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的关键塑造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助力学生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培养。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工作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性格、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结合实际学情与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案。这样一来,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培养语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白鹭》《桂花雨》《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初步了解单元内容,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布置合作探究任务:一是概括四篇课文的中心主旨和思想感情;二是结合单元主题,描写一种事物并抒发自己的感情;三是小组探究“万物有灵”单元主题的深层含义。通过设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的方式,学生在搜集资料、分析文本和思考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小组合作教学理念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有效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六)改善教学评价,调整单元节奏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值得关注的是,为充分释放教学评价的效能,教师应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具体行为表现及学习成果等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确保评价工作客观、科学地落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灵活调整单元教学节奏,实现教学相长。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猫》《母鸡》《白鹅》三篇以动物为主题的课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量学生阅读流利度、情感理解深度、创新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据此调整单元教学节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其综合素养[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结合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质量等进行过程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更具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优化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立足实际,探究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实现教与学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优化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语文课堂,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推动语文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姝华.大语文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90-92.

[2]马永龙.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149-151.

[3]李淑群.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绍兴:绍兴文理学院,2022.

[4]金潇.浅谈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147-149.

[5]张彩云.小学语文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践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159-161.

作者简介:马关艳(1988—),女,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中水镇出水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