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 马秀芳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促进教育评价改革、追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切入点,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从分析学情,明晰目标;组织活动,融合评价;完善评价,方法多元等角度探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方法,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建议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不理想、评价活动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等问题。为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高质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积极探索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灵活设计,关注教、学、评三项要素之间的联系,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一致性优化策略,以推动学生素养的发展。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评三者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强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学习评价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1]。“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循环系统,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任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指学习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与评价任务相结合,确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照目标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有效地学。“评”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任务,让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总而言之,“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三者之间相互一致,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由此深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改革。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参与学习活动[2]。区别于传统的课堂,在“教—学—评”一致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先确定目标与预期结果,再据此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教、学、评不一致的情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凸显学科价值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建立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保持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业质量在内涵层面的一致性。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有效提升,并能在目标的指引和评价的辅助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发挥评价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在科学且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帮助下,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同时,通过自主评价,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随着“教—学—评”一致性的不断深入,学生将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主要关注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匹配性和吻合度,要求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一致。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方法。

(一)分析学情,明晰目标,确保“教—学—评”方向一致

1.安排评价任务,科学分析学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基于课标的内容、学业要求,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依据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目标。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与主题相关的问答活动,根据学生的反馈检验他们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并评价其表现。后续,教师应依据评价成果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笔者发现“小数乘法”中包含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及整数乘法运算率推广到小数领域等相关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已经带领学生了解小数的基本定义与内涵、乘法的相关计算法则等内容。因此,笔者让学生以口述的形式梳理小数与整数乘法的重要概念,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类比小数加减法,思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了解基础的概念,但问题解决能力较弱,难以建立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建构的思想。

2.依托评价成果,设计科学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对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尤为重要[3]。教师需要把握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学实施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确保目标难度适中。这样,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前期的学情分析中,笔者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反馈给出相应的评价。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联系知识的意识、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等相关问题,笔者安排教学活动,并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可知,学生应通过学习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与运算的一致性,还应形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素养。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一:梳理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特点,观察生活中的小数乘法现象并学会解决生活问题。

目标二:类比整数计算法则,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了解“数与运算”一致性的基本概念。

(二)组织活动,融合评价,发挥“教—学—评”一致性的育人价值

1.组织评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其学习观念、行为及态度在一定程度会对教学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教师需要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中学习、练习巩固等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以此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小数乘法”的学习重点是将整数乘法运算法则推广到小数领域。在课中学习阶段,笔者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购买4支单价为3.8元的铅笔的价格,并尝试列出算式。据此,笔者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否会计算小数乘整数。在练习巩固阶段,笔者评价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运用运算律解决小数乘法问题等题目时的表现,客观地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运算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并驱动学生聚焦现存问题探索优化方法。在评价的帮助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自己在学习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

2.组织教评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教”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学生的学习和评价相互依存的[4]。在“教—学—评”一致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将评价灵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助教的实际作用。

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较弱这一问题,首先,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小数运用情境,并围绕生活元素设计问题:“小明去超市购物,他想购买3本单价为12.4元的故事书,需要支付多少元?怎样列式计算?”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对其表达方式、思维逻辑进行评价。再次,笔者持续提出引导性问题:“计算此题有哪些便捷的算法?”驱动学生探索整数乘法运算律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最后,笔者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学习内容,并对此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完善评价,方法多元,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效果

1.完善评价标准,提供教学发展参考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拟定评价标准,为评价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这样,能有效避免评价与教学活动脱离的问题,更好地建立教、学、评三者之间的联系。

针对目标一“梳理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特点,观察生活中的小数乘法现象并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笔者从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归纳数学概念、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否能正确分辨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完善评价标准。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标准的参考作用,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让学生对照标准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达成目标,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及对数学方法的掌握。

2.优化评价方法,提升教学评价成效

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固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判断。在“教—学—评”一致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保留原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嵌入式评价,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并进行合理评价。

例如,笔者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出发,判断学生是否能顺利应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并采用积分制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累计评价,使学生自觉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

又如,笔者用思维进阶评价的方式,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数学思想,实现思维的深层发展。在评价的辅助下,笔者可以归纳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严格约束自己,并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理清教、学、评三项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科特色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用科学评价辅助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打造高品质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文钦.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23(34):98-100.

[2]姬文静.“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1):1-3.

[3]王国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33):51-53.

[4]吴玉亚.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逆向设计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3,37(22):27-28,30.

[5]王智明.一致性视角下小学数学运算知识的理解及教学改进[J].小学数学教育,2023(22):4-5,8.

作者简介:马秀芳(1979—),女,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