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策略
作者: 吕静
【摘要】教师以结构化视角组织小学数学复习课,有利于学生在更富逻辑的课堂中把握事物本质,逐渐完善知识架构,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产生。文章对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价值进行总结,强调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立足结构化视角组织复习活动的重要性,并从构建深度学习目标、设计问题串、融入生活场景、巧用思维导图、布置结构化练习等方面,探讨了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复习课建设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策略
复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认知,凝聚学习成果,增强综合素养,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以往教师单纯带领学生回顾知识内容的复习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为顺利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从“温故”到“知新”的目标,教师可以立足于结构化视角,引导学生用整体、发展及联系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复习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收益,达成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鉴于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复习环境,逐渐引导学生习得复习方法。
一、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价值
(一)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复习效益
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调整学习方法[1]。目前,部分学生在复习期间存在积极性不足、过度依赖教师讲授等相关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时期,且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都以碎片化、片段化的方式存在于脑海中,难以建立起联系,导致学生产生压力和对复习的抵触心理。基于深度学习思想构建的结构化复习课,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从零散走向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结构化复习期间为其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与表达机会,可以增强学生的复习体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较强的学科,呈现系统及结构性的特征。传统以考核为重点的复习方式难以帮助学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影响学生素养发展。在深度学习导向下,教师通过结构化复习课的构建,带领学生探寻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立足于基础概念,建立各部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此期间,学生能够进一步关注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关联性,在自主整理中逐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进一步提高复习效能,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响应新课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够体现数学本质、对未来学习具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基于教育改革现实要求,教师应遵循数学知识结构组织复习活动,在将零散无序的知识点进行纵横连接的基础上,顺利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驱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平面知识结构推向立体思维结构。长此以往,学生将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形成并提高核心素养,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课构建策略
深度学习导向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复习中了解数学本质,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复习课中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特征尤为关键,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提高复习深度。以下,笔者对具体结构化复习课构建策略进行总结,以供借鉴。
(一)分析知识结构,预设深度学习复习目标
目标指引着教学方向[2]。深度学习指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目标中不仅要体现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同时还要体现学生需通过学习掌握哪些技能、达到何种程度。因此,为保障目标设计的科学性,教师需要在复习活动开始前全面梳理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中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先根据知识之间的结构化特点与联系安排复习内容,再围绕深度学习理念设计复习目标,确保学生在可视化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为后续教学发展做好铺垫。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发现本课中主要包含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和不进位笔算等相关内容,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的结构呈现。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的运算能力。依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整数乘法的原理,再引导学生分析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根据深度学习理念,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复习目标。
1.自主整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运用数学语言清楚表达多位数乘法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教师布置的练习题目,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形成推理意识。
3.联系乘法计算法则,尝试探究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推理的方式深化算理,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据此目标,教师可开展复习活动,带领学生重新走入“乘法计算”的世界,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设计层次性问题串,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构建结构化复习课时,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表达、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3]。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设计问题串的方式,以一个个连环问题作为引导,驱动学生在思考、探究中逐步深入数学本质,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落实深度学习,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基于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特点,教师在组织本课复习期间,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部分内容融入其中,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分数,掌握用分数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方法。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可以按照分数性质、运算顺序、算法等流程设计问题,使问题循序渐进地呈现,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特点,如:1.什么是分数?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分数与除法之间存在什么联系?3.和分别被称作什么?4. + 和 + 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逆行计算的?5.类比整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6.异分母分数在连加连减计算时如何能够实现简便运算?以上问题的难度逐级攀升,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对分数计算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查漏补缺。
(三)融入生活场景,促进学生实现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背景下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是一种具有较强整体性的复习方式,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中关注对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尝试运用实际生活素材串联知识,建立直观的情境,辅助学生从情境出发,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站在生活视角研究数学知识,可以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联系本章内容,教师可以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知识汇总到本课复习当中,以“小数的计算”为核心开展结构化复习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小红和妈妈一同前往超市购物,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应接不暇。小红在超市中看到了喜欢的娃娃玩具,售价34.2元,她恳求妈妈为她购买,但妈妈表示还需要购买56.9元的豆油,今天只带了100元钱。”借助情境素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妈妈带的钱足够购买两种商品吗?”这样,学生可以联系小数知识,从情境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结构化复习需求,展示不同商品的价格,鼓励学生计算“如果小红想要购买其他商品,100元钱够不够”。这个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经历小数知识学习过程,建立系统的认知,在深度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四)巧用思维导图辅助,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引导学生参与结构化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其在深度学习中完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核心素养[4]。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直观思维发展阶段,对直观的事物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复习,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表建立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根据本章节内容,教师可以联系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复习,以“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为主题,突出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特点。在复习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询问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特点的理解,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分享思维导图框架(见图1),让学生绘制不同知识点的分支。
基于教师给出的框架内容,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拓展思维导图,如在平行四边形板块中填写面积公式“S=ah”,阐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在架构中建立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五)布置结构化练习,保障深度学习收益
在深度学习的复习课中,为了检验学生能否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为学生设计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练习[5]。练习题目应以题组的方式呈现,这样既能凸显知识的结构化特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也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复习深度,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指导,确保复习有效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一课的复习教学为例。通过本课复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圆的特点,了解到圆心、半径、直径之间的联系,并能用面积、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围绕知识的结构化特点,教师可以安排以下题组训练。
1.请在纸上绘制一个直径为4cm和半径为6cm的圆形。
2.已知车轮的半径为33cm,其转动一圈大约能够走多远(结果保留整数)?如果想骑车前往1km外的地点,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圈?
3.在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圆形,圆形的周长应为多少厘米?
4.光盘的直径为6cm且中间有一个内圆,已知内圆的半径是2cm,求光盘的面积。
5.一个运动场由长方形和两个半圆形组成,长方形长为100m,半圆的直径为34m,求出这个运动场的总面积。
以上题组难度呈现循序渐进的趋势,体现本课知识的结构化特点,学生只有在掌握圆的特征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周长及面积问题的计算。根据学生在练习期间的表现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生活化训练,确保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结构化复习的目标,促进其素养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复习期间需遵循知识的结构化特点,引领学生开展系统的复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
【参考文献】
[1]高蓓.“结构化”视域下小学数学总复习课的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4(2):90-92.
[2]顾健,于勇.结构化再建: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的应然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3(23):86-91.
[3]何玉柏.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3):132-134.
[4]李一婷,戴厚祥.基于结构化视角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探索: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整理与练习”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13):26-28.
[5]苏娅.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复习路径[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4):53-55.
作者简介:吕静(1979—),女,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三里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