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瞿霏纹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其强调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整体提升。教师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内容,可以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从制订作业目标、统整作业设计方向、丰富作业形式、设计分层作业、布置合作作业、优化作业评价六个角度,概述“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

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否科学设计作业是教师教育水平的直观体现。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及时巩固课堂所学,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联想更多相关的课程知识,唤醒知识经验。在落实“双减”政策的现实要求下,单元作业成为优化作业设计的新思路。其可以改变以往知识吸收碎片化、孤立化的问题,保证课后作业与课程内容更加匹配。为此,教师应深入分析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与实施路径,适当减少作业数量,有效连接新旧知识内容,提高作业整体完成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素养导向原则

素养导向原则的核心要求是重素养、轻负担,强调转变以往重复性训练的作业模式,聚焦核心素养发展调整作业设计模式,改变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的作业设计,利用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其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作为作业设计目标,突出作业设计素养导向的特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语言文字运用、审美鉴赏与实践表达能力,促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探究、总结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将有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逻辑化排列,实现不同课程作业的跨界连接。该原则的本质是将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构具有有机联系的作业系统,突破传统学科作业之间的边界,助力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坚持贯彻系统整合的教学原则,先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再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聚焦共性知识组合作业内容,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要求,提高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深度。

(三)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作业任务,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应用特点,拓展认知理解范围,增强学习体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知与解题能力。该原则的本质是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分析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不断调整作业设计形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语文问题解决中,使其能在独立思考中深入掌握知识,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推动思维向批判性、开放性方向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精准制订作业目标

精准制订作业目标是开展作业设计的首要环节,在科学化作业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组合高质量的作业内容,确保每项作业任务都有明确的设计意图[1]。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解读与整合教材内容,了解“双减”政策与语文课程的教育要求,并将其作为制订作业目标的重要参考,让作业目标对接语文能力发展的不同领域。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这个单元包含《白鹭》《落花生》与《桂花雨》等几篇文章,需要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总结不同事物的突出特点,分析作者在白鹭、花生、桂花身上分别寄寓了哪些情感。在单元备课环节,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掌握几篇课文的内容、观点与情感,在此基础上精准制订大单元作业目标。教师可以分别设置单元作业目标与课时作业目标,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分析文本内涵,强化文本分析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炼几篇文章中的文学意象,分析自然环境、现实生活与作者写作之间的关系,将作业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对文学意象的敏感性”。教师还可以设计写作的作业任务,将作业目标定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科学化的单元作业目标设计,既能保证作业内容与教材知识、课程教学要求相符合,又能提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切实提高语文单元作业完成效率,践行“双减”政策的教育理念。

(二)聚焦单元目标,统整作业设计方向

只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作业设计才能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单元目标调整作业设计方向,为优化作业内容奠定基

础[2]。教师还需厘清单元语文要素,联系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组合作业内容,并控制好基础作业与拓展作业的占比,将单元内相对分散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明确大单元作业设计方向。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这个单元包括《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与《普罗米修斯》等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文学形式,概括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的语言组织规则与神奇丰富的想象。基于“神话故事”的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先对单元收录的文章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再准确提炼单元语文要素,如“总结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神话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理解神话传递的精神主题”,综合知识要素与人文主题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画面,提炼神话故事中的关键性信息,尝试复述故事内容”。随后,教师可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作业设计方向,明确基础性与拓展性作业的内容,高效完成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基于单元目标统整作业设计方向,可以避免出现作业设计重复化或单一化的问题,科学协调作业设计的不同板块,提升作业设计的逻辑性,保证作业内容与单元教学主题保持一致,以便真正发挥作业的检验与反馈功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使其获得素养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丰富作业形式,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双减”政策中指出,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是落实减负增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布置培养学生不同语言技能的作业,充分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充分考虑文本类型与单元主题,设计看图说话、小组合作、创意写作与逻辑分析等不同形式的作业,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深度探究。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这个单元包含《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将相和》与《冀中的地道战》等几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在具体事例中凸显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情感。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应全面分析几篇文章的特点,基于文本类型与单元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素养。比如,结合《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教师可以将作业目标设置为“认识隼、瀚、豹等生字,掌握猎豹、鸵鸟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后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针对《将相和》一文,教师可以将作业目标定为“掌握和应用连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在阅读一段话时,能优先看到哪些内容”。针对《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教师可以将“了解地道战的产生过程”作为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道战成功的原因。

教师通过丰富大单元作业的设计形式,能提高学生对完成作业的期待感,使其更积极地理解和应用所学语文知识,收获不一样的作业完成体验,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四)设计分层作业,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强化大单元作业分层是贯彻“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考量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等多项要素,开展层次化的大单元作业设计,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挑战,形成系统化的语文知识结构[3]。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这个单元包括《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体会童话人物真善美的形象特质。在分层化的大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可以布置第一层次的作业任务:“总结三篇文章的故事内容,简单复述基本事件”,保证全部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对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形象认知。接着,教师可以逐步提高作业布置难度,将第二层次的作业任务定为“挖掘文章主人公的行为动机,推理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阅读思维,丰富阅读经验积累。

基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及发展需求设计分层作业内容,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其可以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获得持续发展。

(五)布置合作作业,营造融洽学习氛围

团队合作不仅是提升作业完成效率的有效方式,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营造相互学习的良好教育氛围。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合作型作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组建学习小组,鼓励每位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身长处,以拓宽作业完成路径。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这个单元包括《太阳》《松鼠》两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有效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特点写清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合作型单元作业,坚持学生自愿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从生活中选择一种事物作为说明对象,依据其特征的不同选择适宜的说明方法。教师也可以鼓励小组以教材中的“太阳”或“松鼠”为对象,创编新的情节内容,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

教师依托合作探究作业,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拓展作业完成思路,促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配合,发挥优势互补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作业完成效率。

(六)优化作业评价,提升单元作业成效

教师利用作业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为调整大单元作业设计方式提供参考。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转变作业评价方式,将评价目标由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发展,关注学生在完成大单元作业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有效提升单元作业成效。同时,教师应拓展评价主体,制订清晰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指明自我提升的方向,提升学生实际能力。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这个单元包含《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文章,需要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文章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选取事例表达内心情感。在完成本单元阅读理解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的单元作业,要求学生将单元主题与自身生活相联系,先自行确定写作主题,再围绕写作主题选取事例,并在段落中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情感表达进行细致分析,设计多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了解其在完成作业中的表现,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强化他们对作业完成过程的认知。

教师利用评价巩固大单元作业设计成果,弥补以往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确保大单元作业服务于学生发展,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系统归纳语文知识点,使学生能从更广阔、系统的角度吸收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提质增效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立足整体角度统筹规划作业内容,设计更具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大单元作业,推动学生语文思维与能力的进阶,帮助其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提升语文课程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小娟.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81-83.

[2]崔姝华.大语文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90-92.

[3]高晓娟.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华夏教师,2023(36):25-27.

作者简介:瞿霏纹(1994—),女,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