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实践场中幼儿图像与符号表征能力的提升策略
作者: 徐琳琳【摘要】文章深入探讨在生活实践场中如何有效提升幼儿的图像与符号表征能力,通过对幼儿图像与符号语言的解读,研析幼儿表征的特点,解析有效提升幼儿表征能力的实施策略与操作方案,旨在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多元表征行为及表征能力的持续发展,助力教师更为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其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生活实践;图像符号;幼儿表征;实施策略;个性发展
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海中的呈现方式,即主要运用图像、语言、艺术或其他物体代表事物的象征或代替物。幼儿通过他们独有的图像符号表达他们的理解与内心世界,这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教师在理解幼儿图像与符号表征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幼儿的图像与符号表征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观察、分析和支持幼儿的个性发展[1]。
一、析符号内涵,解表征特点
(一)表征形式:多元并蓄,图文并茂
幼儿表征的形式是多元并蓄的,他们不仅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视觉艺术形式进行表征,还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这些表征形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2]。在图像表征方面,幼儿通过绘画、符号等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动作表征方面,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或舞蹈来模仿和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在语言表征方面,幼儿通过口头语言来描述和解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伴随随着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3]。
(二)表征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
幼儿的表征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创造想象与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经验的表征中,幼儿会描绘自己熟悉的场景、人物和事物,如家庭、学校、游戏等。这些表征内容不仅有助于幼儿巩固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在想象世界的表征中,幼儿则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能会画出会飞的汽车、会说话的动物等奇幻场景,这些表征内容反映了幼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通过想象世界的表征,幼儿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三)表征思维:创意无限,灵活多变
幼儿在表征过程中展现出独特与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关注点随时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表征过程中,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材料、方式,呈现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幼儿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表征方式和内容。如在讲述故事时,幼儿可能会用绘画来描绘故事场景,用动作来模仿故事角色,用语言来叙述故事情节。这种情境性的表征思维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需求。
(四)表征发展:循序渐进,阶段特征
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幼儿早期,他们的表征能力主要表现为简单动作和语言表达。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幼儿开始尝试用绘画等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征内容逐渐丰富多样,表征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到了大班,幼儿的表征能力已经相当成熟。他们能够用复杂的图像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艺术创作任务,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其表征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审美性。
二、探提升策略,促个性发展
(一)环境创设:启发思维,互动体验
环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幼儿表征兴趣与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富有启发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环境,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及表征兴趣,从而为他们的自由创造与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表征材料和工具。如在活动室内,摆设开放式的橱柜,准备纸张、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工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创作。
其次,布置富有启发性的场景和情境。如创设角色扮演区与艺术创作区,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发挥与创造的舞台。在角色扮演区,幼儿可以穿上不同的服装,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模仿和表演来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表达自己对环境的观察与理解;在艺术创作区,幼儿则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创意,通过艺术再现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与感受。
最后,鼓励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以“自然角”活动为例,幼儿在自然角里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通过阅读书籍来增长自然知识。这样的互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和表征兴趣。
自由、开放、富有创意的环境创设,助力幼儿挥洒自己的创意和想象,探索未知的世界,从而在表征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二)材料提供:丰富多样,自主选择
不同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不同的表征方式和创意,因此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提升幼儿表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表征材料,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探索。
首先,注重材料的种类与质地选择。例如,选择轻薄且具有可塑性的纸张、柔软温暖的布料、光滑且具有韧性的塑料、坚硬质朴的木头等,这些材料各具特色,触感与特性各异,能够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感知体验。
其次,关注材料的颜色和形状选择。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形状各异的材料则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更为自由的组合与创作。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纸张、贴纸、水彩笔等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创意,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进行描绘和拼贴。这样的材料提供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表征需求,还能促进他们展开创造与想象。
最后,鼓励幼儿自选材料、自主探索。教师应充分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材料、自由创作,在激发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新的表征方式和技巧。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在创作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丰富的材料与自主的活动,助力幼儿的表征更丰富、内容更生动,从而在多元的表征活动中获得乐趣、成就和不断成长的力量[4]。
(三)教师引导:观察解读,适时介入
在幼儿表征活动中,教师适时的观察、解读与及时指导,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与成长需求,从而为幼儿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更加切实的帮助与引领。因此,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表征行为,根据幼儿的表征需求和困难,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表征过程和结果,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在幼儿绘画表征时,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的记录过程,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表征结果,以了解幼儿所用的颜色、线条和形状等元素所表达的意义。比如,一个孩子频繁使用冷色调,可能代表他正经历着某种不安或孤独;而另一个孩子则以大胆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描绘世界,往往表示他内心较为热情与乐观。通过这些细节,教师得以窥见幼儿心灵的一角,进而为后续的指导提供依据。
其次,教师需要通过对幼儿表征特点与水平的分析,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对于小班幼儿,他们刚刚学会握笔,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勾勒圆圆的太阳或弯弯的眼睛,让绘画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快乐途径;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用更复杂的图像和符号来讲述事情、表达想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教师需要适时适度的介入,根据幼儿的表征需求和困难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当幼儿陷入困境时,教师的温柔提示或是启发性对话,都可能成为他们突破自我的关键。而当幼儿完成作品时,无论其成果如何,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回应,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幼儿表征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解读与适时指导,不仅能有效促进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能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助力幼儿更好地发展。
(四)同伴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创造
同伴间的良好互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提升。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创造等活动形式,幼儿在与同伴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彼此的表征方式和技巧,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表征经验。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幼儿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一次小组“寻宝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组员合作,共同运用图像记录的方式再现寻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幼儿在共同记录的过程中,相互观察、讨论彼此的表征方式,学习如何更准确地用图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其次,通过交流与分享,促进相互欣赏与学习。例如,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表征中的创意和想法,帮助幼儿学会清晰表达、欣赏同伴的独特表征方式和创意点,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表征经验。幼儿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不仅加深了对同伴的了解,还拓宽了表征视野,激发了更多的创新灵感,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表征能力。
最后,通过故事讲述与表演活动,深化表征能力的实践应用。在运用语言表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情节进行创作,并分配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幼儿不仅需要用语言来叙述故事情节,还需要通过动作和表情来呈现角色特点和情感变化。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表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其他幼儿表演技巧和创意的机会。
同伴互动中的合作学习与共同创造,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不断积累表征经验、提升表征水平,学会分享与交流,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五)展示评价:搭建平台,增强自信
通过搭建展示平台、组织评价活动等活动方式,幼儿在展示自己表征成果的同时,产生了对图像表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他们在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与个性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首先,为幼儿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例如,教师通过主题墙、电子白板、表征展览区等方式展示幼儿的表征作品,并邀请其他班级的教师、幼儿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打造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其次,组织评价活动,引导幼儿在相互评价和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例如,教师通过组织“最佳表征作品”评选活动,引导幼儿对作品的内容、创意及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邀请获奖幼儿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其他幼儿的表征作品和创意,从而拓宽自己的表征视野。
最后,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幼儿的鼓励和肯定,运用积极、正面的态度评价幼儿的表征作品,在肯定幼儿努力与进步的同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引导幼儿在思考中改进和提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保护了幼儿表征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表征技巧,为表征内容的丰富与多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和组织评价活动等方式,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与创意的机会,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同时,促使他们学习和借鉴其他幼儿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表征能力和审美水平。
结语
生活实践场为幼儿图像和符号表征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幼儿在自由、开放、富有创意的环境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表征活动中获得乐趣、成就和不断成长的力量。未来,教师应持续深化对幼儿表征活动的观察、解读与指导,致力于激发他们在图像和符号表征过程中的主动探索与创造潜能,助力其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薇,戚小燕.在绘本深度阅读中培养幼儿表征能力[J].好家长,2022(2):23-24.
[2]邹素花.从表征中读懂幼儿[J].幸福家庭,2021(24):29-30.
[3]毛乐.幼儿图像符号的意义生产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3.
[4]陈亚敏,王淑熠.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多元表征的路径探索[J].山西教育(幼教),2022(11):15-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4年开放课题“‘生活实践场’体验活动中幼儿表达表征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KCA2024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琳琳(1982—),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中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