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路径与建议

作者: 何姣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路径与建议0

【摘要】设计语文学科作业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主要关注基础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和创造力不足。在此背景下,设计跨学科作业十分重要。文章从设计方案、课例呈现和设计分析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并结合具体课例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旨在为改进作业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和“知识内容整合”等新的要求,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1]。在此背景下,如何在解决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升作业有效性的同时落实新课标要求,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跨学科作业设计应运而生。跨学科作业设计通过结合多学科的知识与实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解决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提高作业的全面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多维度的作业练习中提升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索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路径,落实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大多侧重于基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需求。教师设计的作业通常集中于识字、阅读理解、词汇积累等认知性任务,通过大量背诵、默写、抄写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然而,这类作业形式单一,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此外,当前作业的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教师往往关注作业的表面完成情况,过于强调对错,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内在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变化。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更关注作业结果,而非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作业评价缺乏个性化反馈,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思维深度,也未能有效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

验。通过多学科融合,语文作业不再仅局限于字词句的训练,而是借助多学科的互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将语文与科学结合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更注重逻辑;将语文与艺术相结合的作业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其表达方式。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思考和转换,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此外,跨学科作业设计还能够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路径探究

下面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爬天都峰》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

(一)设计方案

1.作业设计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目标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涵盖语言、技能、思维和文化(情感)四个层面。语言层面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技能层面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层面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辩证思维。文化和情感层面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丰富情感体验。

2.作业设计内容

本次作业为课时性的跨学科作业。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内容及素养要求的共通点作为学科关联点,以此为基础拓展作业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作业设计类型

跨学科作业设计类型强调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次作业采用“课内基础作业+课外主题作业”的形式,依据学生的能力和作业目标,分为三种类型[3]。基础型作业:用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型作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来提高能力。拓展型作业:通过跨学科的任务设计,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例呈现

课题名称:《爬天都峰》—榜样的力量。

1.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讲述了“我”和父亲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但受到一位老爷爷的鼓励,最终成功登顶的故事。课文提出了两方面的学习要求:一是阅读要求,即体会作者如何按顺序把事情写得清晰明了;二是习作表达要求,即学习写清楚一件事情。文章结构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既清晰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又细腻地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课文以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语言朴实自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富有情感和童趣。此外,文章结尾独具特色,意味深长的语句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作业目标

(1)语言目标:通过查阅词语和阅读课文,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如“攀登”“鼓励”等)的含义,并正确运用这些词语。

(2)技能目标:通过分析课文中事件发展的顺序,能够根据事情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写作内容,并清晰表达所经历的事情。

(3)思维目标:通过填写事件发展流程表,能够清楚地理解文章的事件发展顺序和逻辑,做到叙事清晰、条理分明。

(4)情感目标:通过“榜样的力量”主题活动,能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并懂得在生活中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3.学科融合点

道德与法治:结合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坚持和相互鼓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的品质。

戏剧: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课本剧创编与表演,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提升表演和合作能力。

美术:按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描绘对爬山场景的想象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4.作业设计

《爬天都峰》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表和评价设计表如表1、表2所示。

(三)设计分析

在《爬天都峰》的课例中,作业设计结合了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了道德品质和艺术创作能力,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教师将作业分为基础型、提升型和拓展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的作业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在作业评价方面,相比传统的作业结果评价,本次作业设计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了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环节,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这样不仅丰富了作业反馈的形式,还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所学内容。

但是,跨学科作业设计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挑战:无法有效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学生对跨学科作业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跨学科作业对时间和资源的要求较高,等等[4]。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一探索解决路径。

四、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

在跨学科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任务。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根据课文内容改写结尾”这样开放性更强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计关键词提取、段落排序等较为具体且难度适中的任务。教师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能够确保学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作业,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加强学科整合,挖掘课程共通点

跨学科作业需要教师对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寻找课程的关联点[5]。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主题寻找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例如,在教授《爬天都峰》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地形知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天都峰的地理特色及其岩石结构的成因;也可以结合艺术学科,让学生描绘天都峰的壮丽景象。这样的跨学科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拓宽其知识面,激发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结语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创新模式,它打破学科的壁垒,融合多种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在更广泛的学习场景中运用语文能力。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跨学科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作业内容与评价方式,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推动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顾芹.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开发与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3(32):68-71.

[3]李文文.小学中段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4]陈亚红.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索: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4(16):74-76.

[5]陈瑶.基于增效减负视域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要点[J].读写算,2024(23):8-10.

作者简介:何姣(1987—),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