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学科育人路径

作者: 保韵童

【摘要】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已成为育人新路径。音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利用音乐的“育人功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旨在分析小学生的特点,明确音乐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定位,并提出依托故事导入、深挖音乐内涵、学唱红色曲目、开展实践活动这四个教学策略,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音乐;育人路径

在教育理念从“教书育人”向“立德树人”转变的背景下,音乐学科成为重要育人途径。对音乐教师而言,如何借助音乐课教学活动实现育人目标是一大难题。小学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素质教育学科,具备独特的“育人功能”[1]。举例而言,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少歌曲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教授这些歌曲,能为小学生的成长筑牢基础。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定位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当下社会存在诸多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认知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扰。因此,落实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政治觉悟与正确思想观念的关键举措。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深化改革,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成为各阶段教育的首要任务[2]。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对音乐课程抱有浓厚兴趣,音乐顺势成为德育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应抓住机会,借助音乐开展育人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明确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教师应突出音乐的审美功能。由于音乐学习高度依赖欣赏活动,因此审美至关重要。小学生思想不够成熟,理解事物较为浅显,缺乏美的引导。音乐教育和审美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启发学生思考等方法,提升学生思想深度,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另一方面,小学生对道德概念认识模糊,立德树人的内涵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这给教师开展德育教学造成困难。音乐学科能把抽象内容具象化,将音乐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实际体验,帮助学生领会立德树人的内涵,为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便利。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音乐学科育人的策略

音乐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教师借助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多样化教学方法推进音乐教育工作,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的熏陶下,学生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韧品质与协作精神,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依托故事导入,增强学生德育感悟

音符之于音乐,犹如笔之于写作,能勾勒出无数独特故事,每首歌都蕴含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德育为导向,从歌曲故事切入教学。这些故事既能让音乐学习更具活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故事感悟中提升道德认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单元都富有故事性,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故事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村庄”和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月亮的故事”等。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村庄”为例,此单元的歌曲均围绕村庄生活展开,歌词生动描绘了村庄相关故事。在教授儿歌《全都认识我》时,教师可在教学前引导学生阅读歌词,并描述其中的故事。教师可提问:“同学们,阅读歌词后,你们知道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由于学生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他们起初可能仅能描述出放牛场景,难以讲述完整故事。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以提示他们补充细节:“是谁在放牛?他们从哪里来?当时天气如何?他们心情怎样?”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歌曲中的故事。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发现这首儿歌讲述了小孩子在青山坡放牛的故事,欢快的氛围充分展现出孩子们对村庄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之情,进而让学生感悟淳朴生活的乐趣与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有歌词的歌曲蕴含故事,纯音乐同样具备丰富的故事性。以这个单元的钢琴独奏曲《快乐的农夫》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并提问:“同学们,大家先静下心来聆听这首钢琴独奏曲,闭上眼睛,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待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所想画面,并引导学生将画面故事化。若学生难以想象出故事,教师可适当给予帮助与提示。随后,学生便能发现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农夫们愉快劳动的情景。依托故事导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辛勤劳动之美,同时促使学生对劳动者怀有敬意,助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小学生偏爱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师运用故事引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实课堂内容,使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接受习惯。在音乐教学中,故事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升音乐素养,还能发挥德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深挖音乐内涵,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除引导学生感悟德育内容外,切实提升其道德品质也是关键。每首歌曲都蕴含创作者的深层思想,这便是音乐的内涵。小学生处于思想启蒙期,认知较片面浅显。教师应深挖音乐的内涵,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剖析歌曲、探索音乐的价值,助力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道德品质。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少歌曲都有着深刻含义,引人深思。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左手与右手”中的《萤火虫》一曲为例,这首歌曲节奏平稳,收放有序,但初看时歌词却略显平常,讲述的是萤火虫短暂的一生。简单的字面理解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固然没有问题,但与挖掘音乐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带领学生一起挖掘音乐的内在意义,找到其核心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学唱这首歌:“同学们,在演唱时注意用合适的声音和力度,同时去体会歌曲两部分所表达的不同情绪。”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唱时,会留意歌曲旋律的变化,进而产生思考。再结合演唱,学生就能发现两段歌词中存在不少情绪的对比,比如第一段中“夏夜里风轻吹”和第二段中“我的心还在追”;第一段中“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和第二段中“城市的灯光明亮闪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两段歌词的异同,并提炼歌曲表达的情感,如提问:“同学们,试着把这些情绪的不同点结合起来分析,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步骤,将会对歌曲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老师,萤火虫在黑夜里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城市,给了怕黑的孩子温暖,给了夜路的旅人方向,让世界充满希望。这首歌歌颂了萤火虫的无私奉献。”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小学生思维深度较浅,能回答到这一程度已是不错的表现。但歌颂萤火虫的无私并不是这首音乐的深层内涵。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这首歌除了表达作者对萤火虫无私的赞美,还可能在表达什么呢?作者在写萤火虫时,更想表达什么呢?”如此,学生便能发现作者在写萤火虫的同时,其实是希望通过萤火虫来写人,这首歌赞美的不仅仅是萤火虫,更赞美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进而让学生也产生对无私奉献者的赞美之情,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无私奉献的品德,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发展阶段,认知深度有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深入挖掘音乐的内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领悟音乐的魅力,还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学唱红色曲目,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应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曲目资源,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其在音乐学习中强化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体系中,诸多歌曲承载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使命。红色歌曲作为极具时代特征、民族特色、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音乐形式,已然成为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资源。将红色歌曲深度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与作用,不仅能够有力推动小学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还能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拓全新的路径[3]。从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视角出发,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红色歌曲可依据不同侧重点,大致分为直抒爱国情感的正能量爱国歌曲,以及侧重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歌曲。其中,正能量爱国歌曲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册教材的开篇往往是一首蕴含红色基因或歌颂正能量的经典之作,如《国旗国旗真美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由于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共鸣力量,教师不能局限于传授演唱技巧,还应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歌曲内涵,将其中蕴含的情感真正融入学生内心。以《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教学为例。鉴于其歌词简洁易懂、旋律明快流畅,教师可先进行标准的演唱示范,再引导学生迅速跟随旋律,掌握歌曲演唱技巧。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国旗所承载的深厚情感,进而有效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民族歌曲同样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为例,该单元收录了《花儿与少年》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歌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花儿”作为一种山歌形式,主要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并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这一背景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对民族歌曲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在民族歌曲独特旋律的持续熏陶下,学生能够深切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领略祖国文化的多元魅力,体会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4]。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个人素养

在立德树人理念中,“立德”与“树人”相辅相成,“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提升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心设计多元实践活动,让音乐课程走出课堂。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在音乐学习中锤炼品德、提升个人素养,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5]。

教师可结合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挑选合适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借助集体活动这一有效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帮助他们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6]。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合唱教学为例。首先,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科学分组,合理划分各小组的演唱段落。随后,教师系统传授音乐合唱的技巧与要领,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不断磨合,提升演唱水平与协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明确自身任务,同时密切配合其他同学,强化自我约束,确保个人表现不影响整体效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合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倘若有学生在排练或表演中出现失误,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给予鼓励,而非指责或嘲笑,以此营造积极包容的团队氛围。表演时,教师可录制合唱全过程,便于学生回顾和反思,引导学生从集体视角审视自身表现,培养集体意识与团结协作思维,促进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

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还能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升沟通与协作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也是易受不良因素影响的敏感期。鉴于音乐深受小学生喜爱,音乐教师应把握契机,将德育巧妙融入音乐教育。教师应利用多元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思想启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体音乐教师应共同努力,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学习中培养品德,推动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玉澜.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小学音乐学科整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4):61-63.

[2]王艳.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29):139-142.

[3]杨霞.红色歌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运用研究[J].西部学刊,2022(21):99-102.

[4]张云.小学音乐学科“育人功能”的教育[J].学苑教育,2022(14):87-88.

[5]卓雅芳.以乐育人,德育并进: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10):6-8.

[6]林可丽.用音符谱写成长:育人理念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3):123-125.

作者简介:保韵童(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