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孙医华

“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0

【摘要】文章立足新教材、新课改、新高考的“三新”背景,探讨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应用概念图示法、比较归纳法以及前后联系法优化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文章简要解读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定义及特性,并结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典型课例,对“三新”背景下的历史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展开论述,意在通过优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形式与方法,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历史;核心概念

作者简介:孙医华(1985—),女,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第一中学。

历史是一门叙述、阐释人类历史进程与规律的学科,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新教材、新课改、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学好历史,如何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课题。鉴于此,文章对“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展开探析。

一、历史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特性

历史核心概念指能够反映历史学科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的学科概念,包含学科本质内容与学科外延内容两个范畴[1]。一方面,从学科本质内容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概念指历史概念本身的组成部分,如历史事件的过程、结果、发生时空、主要人物等;另一方面,从学科外延内容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概念是历史概念的外部联系,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背景、从中可收获的启示教训等。

以部编版历史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中的“商鞅变法”概念为例。从学科本质上看,此概念指秦国以“废井田、开阡陌、实施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从学科外延上看,此概念包含商鞅变法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具有中心性、时空性、抽象性、结构性以及关联性五个突出的特性[2]。中心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核心概念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涵盖重要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理论等内容,是学生建构历史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核心概念是对特定时空维度内人物、事件的概括归纳,是学生研究历史过程及规律的关键抓手。抽象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核心概念包括史论与史实概念,具有概括性突出、复杂性强、较难理解与把握的特点。结构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核心概念由名称、内涵与外延三部分构成。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核心概念之间存在因果关联、逻辑关联、种属关联。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综合以上对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可知,在“三新”背景下优化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深度学习历史、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推动作用[3]。基于此,文章结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对在“三新”背景下运用概念图示法、比较归纳法以及前后联系法三种可行方法推进学生有效建构历史核心概念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利用概念图示法,梳理历史核心概念的关联

历史核心概念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起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三新”背景下开展教学实践时,要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应用概念图示法将历史学科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细致观察概念图示,实现历史核心概念的结构化学习,并让学生动手绘制历史概念图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核心概念时,笔者将小组合作学习法与概念图示法结合起来,布置驱动型学习任务,让学生梳理各个历史概念与历史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形成深刻且全面的认知。

首先,笔者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历史的经验,设置启发性教学问题:“同学们能否按照准备—爆发—结果的线索梳理辛亥革命的前后过程与主要人物?”启发性教学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温故知新,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本课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为他们合作绘制本课的历史核心概念图打好基础。

其次,笔者立足学生的作答情况,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划分原则组建历史学习小组,并利用微课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的优势将绘制历史概念图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概念图示与思维导图之间的相似性,即均是以某个关键词为中心建构多个与之有紧密关联的分支,借助分支内容与各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核心内容。

最后,笔者布置合作阅读教材的任务,让学生将教材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概念标注出来,绘制以辛亥革命为关键词的概念图。这一驱动型学习任务,让各组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灵活运用精读、跳读、重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从中提取多个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概念,如清末新政内容、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保路运动等。学生在合作梳理各概念与辛亥革命关联性的过程中,完成“辛亥革命概念图”。

(二)利用比较分析法,把握历史核心概念的实质

观察近年来各地高考历史真题,不难发现历史概念比较与历史概念分析等问题逐渐成为考查学生的重要题型[4]。学生需要在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类比推理等思维方式发现一定的历史规律,进而实现有效解题、高效解题。由此,教师在“三新”背景下开展历史核心概念教学活动时,要紧跟高考的新变化,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将能够体现历史核心概念异同的比较分析法引入教学,指导学生用绘制图表的方式把握历史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及共通性。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历史知识,建构历史概念;二来能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多个历史概念的过程中,更为精准地把握历史核心概念的实质,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一课为例。笔者指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的认识。

首先,笔者设置话题“说说你对鸦片战争的印象”,并在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将蓝诗玲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看法渗透其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生成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历史真相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笔者将比较分析法的技巧、思路传授给学生。比较分析法有两类,一类为比较两种或以上的历史现象,用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另一类为比较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描述和评价,用于评判历史。由此一来,学生能从中厘清比较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个历史核心概念的思路,即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中,学生通过甄别、筛选、提炼等方式找到二者的共性;在同中求异中,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发现二者的差异,从而认清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再次,笔者为学生预留十五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绘制比较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异同的表格(如表1所示),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表格展开研讨,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增进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使学生实现对本课历史知识内容、历史核心概念的查缺补漏,并使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形成更为深刻与清醒的认识,培养学生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与社会进步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三)利用前后联系法,深化理解历史核心概念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后联系[5]。教师在“三新”背景下,可应用前后联系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历史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从而使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握历史知识的本质内涵,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建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历史核心概念时,运用前后联系法,加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概念与资本主义制度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多样性。

一方面,笔者为学生提供与英、美、法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史料,并让学生联系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中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历史概念的认识,比较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影响及意义。

另一方面,笔者为学生布置“阅读教材,分别找出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及特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特点,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三新”背景下开展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核心概念在历史课程中的关键地位,坚持以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育人导向,综合运用概念图示法、比较归纳法和前后联系法等科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历史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伊萍.“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以“过渡时期”新中国外交史教学为例[J].现代教学,2022,(S2):77-78.

[2]邓正莲.“三新”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广西教育,2022,(23):110-112,126.

[3]艾融,陈益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策略:以中国近代史为中心[J].中学历史教学,2022,(5):25-27.

[4]艾融,陈益铭.聚焦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实践: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2,(2):55-58.

[5]严立明.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特性及教学策略:以《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为中心[J].中学历史教学,2021,(7):37-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