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单为导引,触发学生思维生长

作者: 裴淑芸

以学习单为导引,触发学生思维生长0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是课程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来实现。学习单是助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有利法宝。基于此,文章从巧制学习单、巧用学习单和巧展学习单三方面出发,阐述如何在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堂中,利用学习单触发学生的思维生长。

【关键词】学习单;单元整体教学;思维生长;小学语文

作者简介:裴淑芸(1989—),女,江苏省宜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中的具体化表达,是新课标精神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落脚点[1]。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内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思维本身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特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来实现。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学习单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呈现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整体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方面发展[2]。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为例,从巧制学习单、巧用学习单和巧展学习单三方面出发,分析运用学习单推动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巧制学习单,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是指以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为前提,把客观对象的混沌抽象的整体加以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使之具体化的整个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巧制学习单,从感知、描述、分析三个方面对单元文本进行整体性的梳理,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整体性。

(一)架构导学,整体感知文本

课前,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学习单1(见表1)。学习单中明确了第六单元《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和《跳水》三篇课文的自学方式和自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单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其次,提出学习要求:先按学习单1中“读书方式”的要求阅读三篇课文,再完成学习单上“读书方式”“智慧之人”“面对情况”“应对办法”和“结果”等内容的填写。

可以看到,学习单巧妙地将学习方式、紧扣单元主题的学习线索以集中呈现的形式融合在一张表格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供了整体架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

(二)收放自如,整体描述文本

整体描述文本是指,在整体把握文本之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学习单上的各要素整合起来,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描述文本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人物面对不同情况的不同思维,为整体分析文本埋下伏笔。

如,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学习单1将《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再引导学生整合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卖者的心理和“或”作为旁观者的思维角度。在此过程中,教师时而提醒、时而辅助,帮助学生讲清楚了《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对于《田忌赛马》和《跳水》,学生根据在学习《自相矛盾》时掌握的方法整合这两篇课文的关键信息,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描述文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性描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

(三)读思结合,整体分析文本

在整体把握文本、整体描述文本之后,教师以关键问题为导向,通过读思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分析文本,梳理三篇课文中人物智慧的表现方式,进一步了解智慧之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完每一篇课文之后,都会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智慧之人的智慧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通过分析思考,结合学习单中“应对办法”一栏,学生发现,《自相矛盾》中的“或”、《田忌赛马》中的田忌和《跳水》中的船长的智慧是分别通过言语、计策和行为体现出来的。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对本单元智慧之人的智慧表现形式(人物特点)有了全面、整体的把握。

二、巧用学习单,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学习单2。学习单2在学习单1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设计,添加了“人物思维过程”这一关键要素,用走进人物内心的方式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面抓住文本的难点(智慧之人的思维过程),并用比较思辨、追问对话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智慧。

(一)揣摩内心,深切感受智慧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教师使用学习单2,引导学生结合智慧之人面对的情况及应对办法,推想、还原人物的内心想法及思维过程,深切感受人物的智慧。

在学习《自相矛盾》时,教师问:“面对卖者如此自吹自擂,‘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生1答:“什么都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生2答:“无论是矛刺得穿盾还是盾挡得住矛,都是有问题的,说明商人在撒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表现“或”思维过程的句子“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智慧之人思维缜密的特点。

(二)比较思辨,深切领悟智慧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打深思维之井,引导学生比较和探究智慧之人在短时间内选择这一解决办法的原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智慧绝不是随意性的产物,而是比较和思辨后的结果。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战马对阵的情形,提问:“孙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能保证一定赢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出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使学生直观领略到田忌思虑周全的人物特点。

(三)追问对话,自主建构智慧

学是为了用,用才能更好地学。在感悟智者的智慧后,教师通过追问和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从智慧之人身上感悟到的智慧,并将其迁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比如,教学完《自相矛盾》后,教师追问:“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自相矛盾?”生1回答:“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要实事求是。”教师继续追问:“当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分析情况还是选择方法,我们必须要做到哪一点?”生2回答:“考虑周全。”通过学习,智者的智慧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模式,达到自主构建智慧的高层次目标。

三、巧展学习单,激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原来的工作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的思维特征。本课的第三课时,教师设计了学习单3(见表2)。学习单3是对学习单1和学习单2的综合拓展运用,教师将学习内容从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向外拓展,精选了三篇课文。学生要将此前所学到的把握人物思维过程的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完成学习单3的填写。这一拓展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一)拓展阅读,灵活迁移方法

教师精心选出三篇体现人物智慧的课文《司马光》《晏子使楚》《西门豹治邺》,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新文本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学生要自由选择3个故事中的1到2个,运用之前学习到的先整体把握文本再体会思维过程的步骤认真阅读,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一来,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将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进行实际操练和运用,就能获得新的认知,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之网。

(二)再现思辨,灵活解读本质

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再现智慧人物思辨的过程,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多角度解读课文内容,以深化学生对智慧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西门豹治邺》时,教师提问:“西门豹如果讲大道理,老百姓会相信他吗?把坏人通通抓起来砍头行不行?西门豹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感受到西门豹行事果断、思虑周全的形象,体会到智慧之人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计策之智。

(三)创新任务,灵活驱动思考

单元整体教学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除了上述三个课时的内容,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还设计了以“激活智慧去探险”为任务情境的习作指导课和迁移实践课,以“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为任务情境的单元总结课,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单元课时规划、情景设置与内容配置。

比如,在单元总结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这三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有的说掌握了解读智慧之举的秘诀,有的说领悟了成为智慧之人的秘诀,有的说智者一定是思虑周全的人,还有的说面对紧急情况不能慌乱要镇静……接着,教师总结道:“遇到问题之时,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要考虑周全。”最后,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其他聪明人的故事并进行深度阅读,为“智慧故事会”做准备。

结语

综上所述,从教师引导到初步放手再到完全放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通过学习单来引领、发展和实现。教师从巧制学习单到巧用学习单再到巧展学习单,促使学生在学习、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学知识从悟化、内化转为结构化,并在读、思、说、辩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发展思维的整体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思维的生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松林.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0):56-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