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想·读·研:“部编本”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陈静

看·想·读·研:“部编本”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研究0

【摘要】文章阐述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教学实践,从“看、想、读、研”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即通过“查看导语、插图;发挥合理想象;读懂题目、读对停顿、读懂文义;积累字词知识、研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使其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静(1982—),女,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一、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一)在小学阶段教学文言文的必要性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流的工具,文言文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过无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在当今社会依旧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播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自身,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和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包括: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3]。小学是学生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文言文,能帮助小学生初步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文言文十分必要。

(二)在小学阶段教学文言文的可行性

在小学阶段教学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以及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还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比较少。近年来,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完善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育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

二、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看—关注课文之外的信息

1.看单元导语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蕴含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这与单元导语的主题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文言文的人文精神。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为例。本单元的课文《司马光》中的主人公展现出聪明机智、遇事冷静,以及救伙伴于危难之中的美好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好像温暖的阳光,能给予学生们希望和力量。由此可见,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呼应了文言文的人文精神。

无独有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选录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寓言常常用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通过寓言这面镜子,学生能看到人性的美丑并感悟出生活中的道理。学习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后,学生便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不能学农夫心存侥幸,做事情一定要付出积极主动的努力。

单元导语与文言文互为补充,单元导语映射了文言文中的精神品质;文言文又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单元导语中的思想。

2. 看课文插图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当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他们感觉文言文充满了新鲜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插图是打开文言文这扇大门的钥匙,其不仅可以丰富课文内容,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在学习《守株待兔》的过程中,学生对古代农具“耒”表示不解,此时教师便可以借用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观察图片(见图1),我们发现农夫放下手里的农具守着树桩,希望能再等到兔子。请你猜一猜,文中的“耒”指什么?

生:“耒”指的是农夫手边那个农具。

【设计意图】

插图中农夫正坐在地上,满眼期待地盯着身旁的树桩,在农夫的边上画着被丢弃的农具,这就是“耒”。学生对古代的农具较为陌生,但通过观察插图的方法,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文字的意思,这种教学方式既简单又有效。

(二)想—基于课文的合理想象

部编本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司马光》《守株待兔》这两篇古文,其以简练的语言、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去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奥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缩小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以课文《司马光》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司马光“砸瓮救人”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的内容讲得具体生动。

【教学片段】

师: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中我们知道,很多小朋友在庭院里玩游戏,但文中只写了登瓮的那个孩子,那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生:有的在爬假山,有的在踢毽子。

师:你能试着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 ,一儿 ”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

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爬山,一儿踢毽子。

【设计意图】

基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合理的想象,丰富故事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课上,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想象“光持石击瓮破之”的过程并表演出来,引导学生结合“看”“想”“登”“爬”“站”“滑”“逃”“喊”“搬”“举”“砸”“扶”等一连串动词,动作逼真地再现“一儿登瓮”,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情景。

(三)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方法。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提升学生感受文字的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小学阶段常用的诵读法有朗读、朗诵、吟诵、背诵等。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让诵读贯穿整个课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初读文言文时,学生要大声朗读,且不能读错,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4]。

1.读懂题目

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这样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农夫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来撞树桩。读懂题目可以降低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度,也为其感悟寓意做好了准备。

2.读对停顿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不同于白话文,初学者很难读通顺,读明白。这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示范朗读时,不仅要示范正确的字音,还应示范在哪里停顿。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可以在文言文中添上标点,以示停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除了在标点处停顿,还应掌握一些常见的停顿规律。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通过朗读,学生不难发现:当文言文中出现“谁做什么”的句型时,应当在主语之后停顿换气。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使之通过诵读循序渐进地掌握文言文的停顿规律和朗读技巧,这有助于学生学习难度更大的文言文材料。

3.读懂文义

注释,是对文字、词句进行解释的文字。狭义的注释指对某一词语的解释,广义的注释有更多用途,不仅解释词语,也解释题目、课文出处、改动情况、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内容[5]。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是广义的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课文《司马光》为例。

【教学片段】

师:根据注释我们知道“皆”是“都”的意思,“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大家都跑走了,有的跑去找大人,有的哭着回家了。谁没有走呢?

生:司马光没有离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告诉我们“光”指的就是司马光。

师:司马光没有走,他是怎么做的?

生: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缸砸破了。水从水缸流出来,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得救了。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注释出发,深入探讨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学生不难发现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他遇事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冷静果敢。深入学习后,学生还会知道长大后的司马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由此可见,注释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切入口,通过注释层层深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全面。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文质兼美,适合诵读。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文本也要读题目,不仅要读对停顿,还要读懂文义,以读促悟,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四)研—关注积累与运用

1.积累字词用法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虽然篇幅较短,但都是古代文化的精华,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的整体认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梳理文言文字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和一字多义等。如在三年级课文《守株待兔》中,学生第一次学习了“走”的意思是“跑”,在四年级的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出现了同样的用法;在三年级《司马光》一文中,学生知道了“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之”指代“瓮”;到了四年级,在学习《精卫填海》与《铁杵成针》后,学生会了解到“之”还有“的”的意思,以及指代一句话的用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是重要的学习环节。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方法有重复记忆、逻辑记忆和图像记忆等方法。

2.研读课外资料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将更多知名的文言文作品带入小学生的视野[6]。在这些文言文作品的引领下,学生拉近了与古典名著的距离,提升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是学生从课文走向课外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在学习《司马光》时,学生一定会对这个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孩子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以运用课外资源,补充司马光幼年手不释卷,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故事来丰富学生对其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司马光和这段历史的兴趣。适当的拓展还能培养学生课后阅读的好习惯。如教师在结束《司马光》一课的教学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对比阅读的拓展练习,让学生读一读文言文版的《孔融让梨》,并说说自己更欣赏司马光和孔融谁的做法。

在教材中,《守株待兔》课后阅读链接的板块增加了一篇现代文《南辕北辙》。这给学生研学提供了机会,学生可以尝试着用“看、想、读、研”的方法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充分利用起来。

结语

文言文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补充,它能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语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看、想、读、研”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钟月.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22.

[4]杨玉娇.诵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1.

[5]张安娜.统编本七到九年级语文教科书注释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2.

[6]牛凤连.“部编本”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