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史料,提质增效

作者: 朱安海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史料的选择与呈现,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史料,发展历史核心素养,从而真正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史料;历史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朱安海(1970—),男,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砖桥中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学生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1]。

一、教学背景分析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该单元分为“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内容,三个子内容之间关系密切。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二者的结果。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与认知水平,常规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通过史料分析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了解文景时期推行的具体措施与“文景之治”局面的特征。

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反应却与教学预设不同。课堂的前半段进行得相对顺利,但进入课堂后半段,在讲解文景时期的统治措施时,班级里部分学生已经出现明显的走神现象。这时,有一个平时相对活跃的学生主动举手站起来提问:“老师,这节课我们好像一直在分析史料,我发现汉高祖时期与文景统治时期的措施有很多都是相似的,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的提问让笔者意识到,这节课的设计其实存在不少问题,因为相同类型的史料反复出现,一些基础较差且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课堂后半段已经无法跟上课堂节奏,开始出现走神的现象;只有部分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不满足于浅显了解统治措施的具体内容,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寻找相同措施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没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又无法充分发挥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仅停留在对史料的表层解读,未能兼顾班级不同学生的学情,最终造成课堂效率下降。

笔者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在反复研究2022年版课标后,重点针对两方面内容进行全新设计,一是重新对本课教学涉及的史料进行筛选,二是对史料的呈现方式进行调整。

笔者依据该课三个子内容将教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的建立

(1)展示诗歌《咏汉高祖》,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并思考:诗中提到了哪位历史人物?其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展示汉高祖与“汉并天下”瓦当的图片,提问:瓦当上刻了什么字?为何当时要制作这枚瓦当?

齐声朗诵诗歌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阅读教材、朗读诗歌,再结合瓦当上所刻的汉字,学生基本上能够初步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史实,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接下来重点内容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开端。

2.休养生息政策

展示《汉书·食货志》中描述汉朝初年社会景象的相关史料,提问:西汉建立后,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什么处于这样的境况?

通过阅读《汉书·食货志》相关史料,学生从中感受到西汉初年的社会景象,了解了休养生息措施提出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笔者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秦与西汉不同的社会特征。这一趣味学习活动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讨论。

3.“文景之治”

(1)展示《汉书·文帝纪》中的相关史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与《汉书·景帝纪》中的相关史料:“五月,令田半租。”提问:汉文帝与汉景帝的统治措施都重视哪一方面的内容?其统治措施有哪些共同之处?

(2)展示从秦至西汉田赋与徭役概况表,提问:西汉的赋税、徭役状况与秦朝相比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两者有何不同之处?

(3)展示“缇索救父”图片与相关史料,鼓励学生复述缇索救父的故事。

(4)展示《史记》中对“文景之治”局面的评价,提问:

①司马迁用哪个字来形容文景时期的统治?

②文景时期的统治措施与汉高祖时期相比有何共同之处?

③从中反映出汉朝前期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何特征?

④西汉前期统治者推行的治国措施对我们当今的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通过秦亡与汉兴的对比,学生开始认识到,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措施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关注民情与民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学生能够体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感受到历史知识古为今用的价值所在。

通过对比两次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的历史课堂,笔者认识到,史料的选取与呈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精选史料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史料的选取:类型多样化

在史料的选择上,史料的类型、阅读难度以及可接受度都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关键所在。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同类型的史料重复出现,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凸出多元化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感兴趣程度、总体水平等选择与学生相匹配的史料。如本课所选的史料类型以文献史料为主,且史料内容控制在一定字数之内,从史料难度来说较为符合七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水平。

实物史料是历史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另一种史料类型,主要是指出土文物的图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细节,提取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也呈现了秦始皇陵及其出土的马拉战车、汉阳陵与霸陵及其出土的陶俑等图片。与文献史料相比,直观的实物史料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史料的呈现:巧设教学环节

1.巧妙设计问题链

就本课教学而言,绝大多数史料是以设问的形式出现的。合理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发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话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探究史料背后所反映出的历史真实情况。

在本课教学中,在分析每段史料时,教师巧妙设计了问题链,从客观性问题到诠释性问题,再到决定性问题,形成了闭环。这种设问方式可以兼顾班级不同学生的水平,避免出现只有尖子生积极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

例如,在讲解文景时期赋税政策的变化时,笔者呈现了一张从秦朝到汉文帝再到汉景帝时期具体所收赋税数量的表格,在对这个表格进行设问时,如果直接提问:“从表格中能否看出文景时期实行怎样的赋税政策?”那么大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直接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归纳出具体的政策名称。

于是,笔者先提出一个客观性问题:“与秦朝相比,文景时期的赋税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学生在对表格提供的具体数据进行对比后,很容易就可以回答:“与秦朝时相比,文景统治时期的赋税明显降低了。”笔者继续提问:“这种减轻徭役和赋税的政策,我们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四字成语来概括?”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轻徭薄赋”这一政策,将表格内容与本课所学到的治国措施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最后,笔者提出决定性问题:“文景时期的这种轻徭薄赋的措施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轻徭薄赋与减轻百姓生活负担联系起来,学会古为今用,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2.合理设计史料呈现时机和研读方式

除了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呈现史料,合理安排史料呈现的时机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本课中,“文景之治”包含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且以文献史料为主,如何合理设计史料呈现时机和研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汉书》中的正史记载,笔者还选取了唐人诗歌、历史故事等不同类型的文献史料,让它们在教学环节中交替出现,从而避免同时抛出大段史料的情况,同时配合展示实物史料,也就是考古出土文物图片,使史料的枯燥性有所降低。

在史料的研读方式上,笔者设计了史料匹配、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对比探究活动等多元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笔者多次运用对比探究法,将秦亡与汉兴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首先,结合实物史料,引导学生观察秦始皇陵与汉朝霸陵的外观,感受两者在建筑风格上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根据二者的外观特征思考,这样的外部环境反映出当时两个朝代在社会环境与统治者本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的差异,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两位统治者不同的治国政策。

三、家国情怀的培养:贯穿课堂始终

家国情怀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对比汉高祖时期与文景二帝统治时期的政策,了解到汉朝统治前期所采用的休养生息、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生活的政策从汉高祖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文景统治时期,不仅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还使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教师在带领学生感受这种政策的连续性的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理运用史料,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识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史料的选择与呈现,选用类型多样的史料,巧妙设计问题链,合理设计史料呈现时机和研读方式,以达成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