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

作者: 朱帅

【摘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对学生形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体会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文章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则的内涵,在情感上认同规则,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学会灵活遵守规则。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

作者简介:朱帅(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教师应当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规则意识,即发自内心、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它不仅包括自觉遵守校规、法律法规等客观规定的意识,也包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等主观规定的意识[1]。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时,教师要注意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规则包含什么,从认同规则到践行规则、从遵守规则到懂得灵活变通,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从而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提升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

一、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教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将其有效整合,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以小见大,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初步形成规则意识[2]。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班规我们定”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在二年级时学到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知识,让学生将这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理解班规的含义和意义,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提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课的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吧。”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这一课,让学生了解班规涉及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导入本课内容:“班级规则可以让我们的班级生活更加有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我们班的班规吧。”教师可以给出提示:“我们的校园是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的,在制订班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参考校规。我们在‘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中学到了我们在校园里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铃声响时应该到教室、不能在走廊追逐打闹等,大家觉得这些校园规则对我们制订班规是否有帮助呢?”由此,学生可以逐渐理清制订班规的思路,知道自己可以对照校规制订班规。最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一同讨论和制订班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规则的意义,明白班规是班级里的学生为了稳定地学习、生活而必须遵守的客观行为规范。

与规则相关的内容贯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师应该具备全局观,在教学前仔细梳理关于规则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旧知识,使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不产生割裂,同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二、在情境中分析案例,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

小学生十分活泼好动,为了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规则的具体内容,还要让学生知道规则存在的意义,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分析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让学生了解遵守规则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从而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8课“安全记心上”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课前收集一些遵守交通规则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案例,再选取一些与之相对的反面案例。在课堂上教师介绍要遵照交通信号灯指示过马路这一规则后,可以先播放这样的视频:在某个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变化有序,穿越斑马线的行人在绿灯亮起时有序地向前走,绿灯停止红灯亮起时则默契地停在斑马线之前,此后汽车缓缓开过。这个路口人走车停、车动人止,一切井然有序,行人和车辆都能安全通过。接下来,教师可以播放另一个视频:在某个三岔路口,一个行人在绿灯亮起前冲向马路对面,侧面还有一辆加速通过路口的电动自行车驶来,于是行人与电动自行车撞在一起,所幸没有人受伤,但是依然造成了临时的交通拥堵。在播放视频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路口中,哪个路口人流量和车流量更大?哪个路口的人和车的通行速度更快呢?”学生会发现,虽然第一个路口更拥挤,人流量和车流量更大,而第二个路口的人和车有充足的过马路时间,但是第一个路口的人和车的通行速度更快。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你们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吗?从中你们得到哪些启示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明白,因为第一个路口的人和车能遵守交通规则,第二个路口的人和车没能很好地遵守交通规则,所以第一个路口的人和车的通行速度更快,而在第二个路口,不仅人和车的通行速度慢,错误的行为还带来了更大的隐患。至此,教师便可以总结:“同学们,大家现在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了吗?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交通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安全也会得到保障。”

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输出理论知识,没有带领学生分析实际的例子,学生往往无法产生切身的体会,还很容易感觉课堂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也不会产生深入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时,教师应该找到真实而有代表性的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并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对规则的认同感,这是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如果学生没有进行亲身实践,他们自然难以养成习惯。在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之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3]。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要遵守不大声喧哗的规则,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邀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让其向另一名学生讲述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而听故事的学生需要在听完故事后简要复述这个故事。与此同时,教师告诉其他学生,他们可以在此时大声交谈。此后,班级会变得热闹起来,学生可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说到高兴之处甚至手舞足蹈。在讲台上的学生讲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安静下来,并邀请听故事的学生上讲台复述故事。需要复述故事的学生会表示,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他无法听清故事。此时,教师可以顺势让讲故事的学生再到讲台上讲故事,其他学生保持安静,和需要复述的学生一起聆听故事。由此,学生会发现,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够听清讲台上学生说的故事。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次听故事的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会很快意识到,是保持安静的规则起了作用。教师可以总结道:“是的,正是因为我们保持安静,大家才能听清讲台上的同学讲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的规则,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是否意识到,吵闹的声音不仅可能让别人感到烦躁,还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听到别人传达的信息。因此,我们在公共场合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不大声喧哗。”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意识到遵守规则的意义,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并将规则内化于心,这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四、设计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学会灵活遵守规则

虽然很多规则有客观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应该在所有场合严格按照字面意思遵守规则。规则所处的大环境是时刻变化的,而且一些规则存在诸多条件,可能在一种情况下适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适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时,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规则的上述特点,指导学生在遵守规则时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懂得面对规则时如何合理地变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设计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思考规则在实际生活中受到的限制,发展批判性思维,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并学会在遵守规则时合理地变通。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第4课“我很诚实”的教学中,在学生明白诚实是做人的道德准则之后,教师还应让他们思考:“诚实是否意味着对于任何事情都要说实话?”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案例:芳芳的爷爷生了重病,为了防止爷爷因忧虑自己的身体状况而病情加重,芳芳和爸爸决定向爷爷隐瞒病情,安慰爷爷说他的病马上就会好起来。接下来,教师可以据此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讨论“芳芳的行为算不算违反了‘诚实’的道德准则”这一问题。在这个辩论活动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诚实是一种道德准则,而道德准则往往没有明确的规范,充满善意、不伤害他人且产生良好影响的行为,不应算违反道德准则。教师可以总结道:“的确,诚实的人应该做到实话实说。但我们并不能拘泥于形式上的诚实,忽略了规则是可以根据需要变通的这一点。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一个人忠于自己良善的心,说了善意的谎言,使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那我们便不能说这是违反规则的做法,相反,这是深刻理解规则含义的行为。”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制订规则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规则应该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我们应该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关注制订规则的目的,促进规则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而非固守成规。

这样的主题辩论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关注制订规则的目的而非规则的形式,摆脱规则形式的束缚,明白如何从人的尺度去衡量规则,这是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更高境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真正形成规则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规则意识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律的习惯,也更能适应公共生活。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让学生一步步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资源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则的内涵,通过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规则,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强遵守规则的意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最后通过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学会灵活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施永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以“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J].学园,2023(16):42-44.

[2]丁程程.刚性规则 柔化落地: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2(3):106-108.

[3]翁火銮.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基于法治教育视角[J].新课程导学,2022(35):13-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