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 吴宇桥【摘要】学习如何表达是习作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挖掘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价值,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上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为例,在深入解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针对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策略;《夏天里的成长》
作者简介:吴宇桥(1991—),女,江苏省宜兴市南漕小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一册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板块。与一、二年级相比,这些习作单元的选文文质兼美,从开篇到结束都紧紧围绕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上。那么,如何发挥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价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融合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为例,尝试从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浅谈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靶向要素,理性解读,确定教学目标
(一)立足意图明定位
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单元导语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该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该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要素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是单元的风向标,它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时,教师要先以单元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板块是对表达方法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初试身手”板块安排了习作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表达方法,学会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写作;“习作例文”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巩固学习方法;最后,学生要在“习作”板块中开展写作练习,形成单元学习成果。这五个板块均是在单元目标和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展开的,蕴含了达成习作目标的内在学习逻辑,从读到写,从扶到放,最后形成闭环。
(二)联系教材找梯度
对于“围绕一个意思”把文章写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有初步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学习进阶,旨在让学生从“写清楚”走向“写具体”,从“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段话”逐步过渡到“围绕中心意思写好一篇文章”。学生虽然已有“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学习基础,但尚未具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紧扣文本定目标
精准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选自梁容若的《夏天》。文章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统领全文的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夏天里万物的生长,从而启发学生“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中心突出,选材典型。课文语言优美,短句居多,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具有画面感,适合让学生反复朗读,积累语言经验。
基于上述内容,《夏天里的成长》的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夏天里的成长”;(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3)掌握方法,尝试运用。
二、依托习题,精准导读,聚焦重点内容
明确了上述学习目标后,该如何落实教学呢?教材中,课文设置了两个课后习题—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2.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笔者依托课后习题做了如下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梳理课文结构。
[板块一]整体把握
活动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活动2: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生物的生长?合作学习,汇报成果。
[板块二]对话文本
万物在夏天里是怎样迅速生长的呢?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分别感受万物在夏天里的生长以及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板块三]拓展提升
播放万物生长的视频,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写一写。
课堂伊始,笔者先是围绕中心句提问,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写法,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本脉络;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他们抽丝剥茧,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要素,逐步弄清每个自然段是怎么表达中心意思的;最后,拓展练笔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习作练笔、学法迁移、互相评价、修改提升的过程中掌握学习重难点。
三、搭建支架,强化阅读,指导写作方法
弄清楚“教什么”之后,重点转移到“怎么教”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实践中的做法和经验。
(一)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把握学布局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易接受直观、具体的图画和事物。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谋篇布局,能让学生构建整个习作学习的“全貌”,理清课文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借鉴写作手法完善作文结构,提高作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1]。
课堂上,笔者先发问:“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动植物的生长?为什么写作对象这么多,却没有凌乱的感觉?”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再进行引导:“作者是围绕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成长这三个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所举的例子虽然很多,但是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了有序的分类、排列,这是‘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要点之一。”
这篇课文不仅以中心句来统领全文,还以段落中心句来统领每一个段落。笔者让学生把关键句都找出来之后,再进行点拨:“这几个自然段中,关键句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在段首,有的在段中,有的在段尾,可见作者在布局上是精心安排的。”
笔者以第2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段落“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构段方式,再让学生分小组展开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试画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段落的谋篇布局,从而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有助于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思路变得简明清晰。
(二)借助“初试身手”,拓宽思路学选材
学习“如何表达”是习作单元的教学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教材的“初试身手”板块有两道练习题,第一道题让学生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判断哪些材料能够表达中心意思。不难看出,这道题目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明白选材时要注意材料的关联性,选择与中心意思联系密切的材料。
这道题还有更多的教学价值。“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糊了”“到文化馆拜师学戏”“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这五个材料,可以根据爷爷爱戏的不同表现分为“爱看戏”“爱学戏”“爱演戏”三个方面。其中,“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属于“爱看戏”;“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属于“爱演戏”;“到文化馆拜师学戏”“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糊了”则体现了“爱学戏”。
由此,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类材料能不能删去其中一类?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能删去,因为从三个方面来写,更能凸显出爷爷对戏曲的着迷。”由此,笔者对材料的选择方法进行小结:“在选取素材时,除了要典型,还要尽量全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中心意思。”
笔者就写作顺序继续启发学生:“在写作时,这三类材料的顺序应该怎么安排才合理呢?”学生表示:“先写看戏,再写学戏,最后写演戏,喜爱的程度层层递进。”最后师生得出结论:搜集素材时,要注意选择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可以让表达更有条理。
(三)借助文本批注,对话文本学表达
习作单元的课文不仅承载着让学生“体会写法”的样本功能,还可以作为例子供学生进行习作实践时的借鉴参考[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细节,了解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
批注式阅读以问题为任务驱动,以探究为核心支点,以圈画、批注为阅读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解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让学生圈画课文中描写动植物在夏天里飞快成长的语句,结合关键词、关键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描写生物的生长这部分,作者罗列的对象众多,这其实就是“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体现;写到植物的生长时,作者分别从用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时间的变化、大小的变化、生命的变化来表现瓜藤、竹子、高粱的生长,这可以提炼为“从不同方面来写”。
又如:同样是写“长”,第3自然段用了不同的词语来描绘—“宽”“深”“丰满”……这是学生很熟悉的“运用不同词语来表现”;末段则更妙,最后一句话—“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别有深意,结合两句农谚“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理解。
批注式阅读能够启发学生将割裂的写作对象关联成体,引导学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借助课文范例,练笔拓展学评价
在开展习作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较慢,于是借助课文范例,引导学生展开仿写,让学生通过练笔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通过上述过程的学习,学生已能初步掌握从一个字扩散到中心意思的写作思路。纵观《夏天里的成长》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长”。笔者便以“长”字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开展练笔拓展活动,播放动植物生长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仿写的对象,如荷花、水稻、蝴蝶等,让学生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写一写。学生在阅读、观看、实践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仿照课文内容完成仿写,进一步感悟到了动词运用的多样性,使自己的作文内容更具画面感,更有活力。
有了小练笔的基础,笔者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带领学生多角度理解教材要求学习的汉字,教授学生理解汉字含义的方法,帮助学生击破有困难的字,丰富学生的汉字储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故事。比如,“甜”可以是品尝美味佳肴时的满足,也可以是被某事触动后从心底漾开的喜悦,还可以是奋力拼搏之后收获成果的喜悦……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学习、体会、了解汉字及其背后的故事。
最后,笔者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习作星级评价表,围绕作文的布局、选材、表达等方面制订评价准则,再分别将其细化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材料并有关键句统领”“选取的材料能够凸显中心意思”“能选择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来写”“能抓住不同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来写”“用词准确、不单调”“善于使用修辞手法”等细则。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主体评价模式。
以清晰的习作评价表为学生搭建起评价支架,既可以让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检查和自改,增强读者意识,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两轮评价及修改进一步巩固习作知识,使学生的习作更加完善。通过习作评价表,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有章可依,有则可循,一改以往习作评改的主观随意,较好地解决了不知道怎么评的问题,真正提高了习作评改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普通课文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具有习作指向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深入解读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靶向要素,理性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依托习题,精准导读,聚焦重点内容;搭建支架,强化阅读,指导写作方法,最终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融合。
【参考文献】
[1]谭仕清.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147-149.
[2]徐宏燕.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