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开展
作者: 周超榕【摘要】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色彩,让学生掌握与色彩有关的规律,更好地实现对色彩的应用。就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色彩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让色彩知识的渗透变得更加顺利,打造精彩美术课堂,完善教学体系。
【关键词】初中美术;色彩教学;色彩知识
作者简介:周超榕(1997—),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实验学校初中部。
人们具有审美的需求。而且,每个人的生活都与色彩紧密相关,缤纷多样的色彩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美术学科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色彩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但是,受到陈旧的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部分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往往会直接为学生讲述色彩知识,不注重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实现对色彩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系统教学,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以便学生借助多元化渠道对色彩知识进行探索,获得持续的成长。
一、衔接生活,发展审美素养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色彩是学生探索色彩世界的重要素材。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发现,当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为学生引入色彩知识时,学生容易形成抵触、排斥的情绪,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对此,教师有必要将教学与生活相衔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熟悉感,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积极地汲取色彩知识,不断提升审美素养[1]。
例如,在人美版七年级上册“色彩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基于自身的感受和喜好,说出自己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之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多样化的生活实物,让学生探究这些物品的色彩搭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从而体会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捕捉生活中美丽的色彩。
教师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的目的包括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审美的乐趣,让学生懂得用审美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色彩。教师使生活元素贯穿教学的始终,不仅能将日常生活与色彩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热情,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的色彩美的感受。
二、以问启思,步入色彩世界
问题是学生展开探究的基础,也是学生自主揭开知识奥秘的钥匙。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思维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的初中生通常会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带着问题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只采取灌输的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一些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敢向教师提问,也不敢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会阻碍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建构。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教师应当提高对提问的重视程度,围绕色彩知识设计问题,以便学生以问题为台阶,逐渐步入色彩世界[2]。
比如,在人美版七年级下册“色彩的对比”的教学中,教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为学生呈现图片,提出“图片中的色彩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初步感知图片所运用的色彩对比。在导入新课后,教师为学生呈现色相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对比色在应用时取得既鲜明又和谐的色彩效果呢?”这一问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呈现一些图片,提出“对比色的应用方法有哪些呢?”等问题,带领学生逐一找出答案,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对比色。
提问是开展美术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师用问题来建立色彩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色彩知识的好奇心,逐步加深对色彩知识的印象。
三、合作互动,深度探究色彩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独自进行色彩知识的探索,将会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阻碍色彩教学的进程。而采取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创建相对自由、灵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深度探究色彩知识。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携手突破色彩知识难点。
比如,在人美版七年级下册“色彩的调和”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几间儿童房的效果图,引导学生围绕“这几间儿童房会让人获得怎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间儿童房的装修效果?”与教师进行互动。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对学生说:“看来丰富、和谐的色彩更容易被人喜爱,而这些色彩所展现的美就是调和的美……”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猜测对色彩进行调和的方法有哪些,根据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色彩感知力进行有效判断。之后,教师以互补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画,为学生布置“分析这两幅图画所运用的色彩调和的方法”的合作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了解色彩调和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体会作品色彩的调和之美。
通过合作互动开展学习活动,能有效解决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探究更加深入。教师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再进行科学分组,能发挥互动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在探讨中进一步把握与色彩有关的规律。
四、巧借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希望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知识,实现知识建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打破教学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壁垒,积极地依托色彩知识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活化学生学习色彩的过程,以便学生在玩乐中激发对色彩的兴趣。不过,在安排游戏时,教师要兼顾游戏的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避免影响色彩教学的进程[3]。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美版七年级下册“同类色与邻近色”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色彩知识,并让学生回答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基于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开始新课学习。之后,教师为学生板书“同类色”“邻近色”等文字,带领学生探索新知。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同类色、邻近色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后,教师引入抢答游戏,并对学生说:“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想必已经能够很好地区分同类色和邻近色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一个游戏,来检验一下自己对色彩的识别能力吧。”在游戏中,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些图片,让学生迅速判断并回答这些图片中的色彩关系。通过观察学生玩游戏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状况进行精准判断,从而在后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色彩训练。
游戏活动如同调味剂,能让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过程变得有滋有味。教师借助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色彩,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识别色彩的能力。
五、实际操作,提升感知能力
学生通常都希望采取实践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从而提升学习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倡导教师打破“教”与“学”之间的界限,为学生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做”的过程逐步达到“学”的预期效果。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开展色彩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实际操作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色彩的认知,完成对色彩知识的应用[4]。
例如,在人美版七年级下册“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同类色、对比色等相关的色彩知识,随后为学生播放某场时装秀的视频,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些明星的着装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对服装色彩的合理搭配进行初步感知。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了解色彩搭配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意识到在搭配服装色彩时要注意满足“整体和谐,风格统一”等要求。在学生了解了色彩搭配的基础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根据图片中模特下半身服装的色彩,为模特搭配合适的上衣”的任务。通过学生所设计的上衣,教师及时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教师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能够对色彩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基于兴趣的驱动,深刻体会色彩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六、创意设计,巧妙应用色彩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学生进行色彩学习的目的不仅包括把握有关色彩的规律,还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色彩的应用,充分彰显个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提出创新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对色彩的搭配等任务。在学生应用色彩进行创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帮助学生建立创作的信心[5]。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用装饰色彩来表达”时,教师先利用自然界中的老虎与布老虎的图片,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主体颜色有什么区别,进而使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布老虎的色彩具有醒目、夸张、美观等特点。接着,教师借助一些美术作品以及关于作品色彩、视觉感受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装饰色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对比等方面出发,意识到装饰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后所形成的色彩。随后,教师利用绘画作品《莲花飞天藻井》,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特点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装饰色彩的认识。最后,教师布置“创作一幅装饰画来装点你的房间”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积累的色彩知识大胆进行创作,使学生在应用色彩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创新
能力。
教师重视创新,在色彩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创造性地应用色彩。
七、搭建平台,进行作品展示
评价环节在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通过经历评价过程,学生能够回顾所学内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进步,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完成色彩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并指导学生开展互评、自评,以便学生立足多样化视角,主动地反思自身积累、应用色彩知识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改进,增强自身能力。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美版九年级上册“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时,教师带领学生认识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特点,使学生体会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随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应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特点,设计一只五彩的动物造型或一个五彩的织锦图案”的任务,要求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本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他人的意见进行自评,弥补自身在画面的整体效果等方面的不足。
教师结合色彩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基于互评、自评,对自身形成全面认识,不断提高学习色彩知识的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色彩教学十分关键,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色彩,进而感受美、欣赏美。当前的色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阻碍学生正确感知色彩。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审美需求出发,积极地做好色彩教学策略的优化,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以便全面提升色彩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玉萍.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提升初中美术色彩教学效果[J].流行色,2022(10):155-157.
[2] 苏涛.设计色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践与应用分析[J].色彩,2023(10):150-153.
[3] 徐姗姗.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与生活教育理论的结合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9):119-120.
[4] 刘春艳.初中美术色彩教学中案例指导法的实践应用探析[J].新课程,2020(52):215.
[5] 郑瑶锐.探究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色彩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0(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