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金丽燕【摘要】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的思考是主观的。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中,学生需要养成积极思考历史知识、辩证看待历史内容的意识。在当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基于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从营造自主阅读氛围、夯实基础知识、丰富课堂内容、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作者简介: 金丽燕(1989—),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问题做出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体现。为了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认知,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营造课堂自主阅读氛围,驱动学生自主提问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很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思考、灵活运用历史知识[1]。对此,教师需要营造自主阅读氛围,驱动学生自主提问。
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为例。在教学本课知识时,笔者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本课内容的重要性—鸦片战争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学生理解鸦片战争重要地位的基础上,笔者营造自主阅读氛围,积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愿意跟随笔者的教学节奏学习历史知识。这样,笔者便可以在教学中顺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讲解“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页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的情况及中英双方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情况。对此,有的学生提问:“鸦片战争前期的英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的学生提问:“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中英双方的地位分别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可以掌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
接着,笔者鼓励学生保持这种提问的状态,阅读教材第3页的内容,进而以提问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提问:“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怎样的灾难?”据此,笔者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大量白银外流,政治腐败,官员、士兵的体质被摧残,军队战斗力削弱等。
可见,笔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阅读氛围,并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阅读内容自主提出问题。
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对学生而言,要想让自己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质量,就需要扎实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从而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经过思考提出问题[2]。
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学生需要掌握“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这三部分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笔者引导学生以问题链的形式整理课程知识。对此,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动的国家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哪些事件?
问题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与结果是什么?
问题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学生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可以从教材中获得具体信息—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接着,学生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即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摧残,还给人类文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此外,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领土和主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学生来讲,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提问能力。
三、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学生探究问题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对学生而言,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有利于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内容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探究问题[3]。
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题三: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实现“自强”“求富”
的目标?
问题四: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首先,在探究上述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信息,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学生可以得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的结论。
其次,笔者丰富课堂内容,补充洋务运动的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整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可以整理得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主要以“自强”为口号,重点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此外,洋务运动发展近代教育,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提出“求富”的口号,着力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燃料、原材料和运输等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此外,洋务派还在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新式海陆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再次,笔者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研读以下材料,进而思考问题三。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学生通过研读材料得知,这则材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无法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最后,笔者为学生拓展“京师同文馆”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四。有的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发展近代教育,培养翻译人才,对于传播西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的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笔者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思维性、流畅性,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洋务运动在工矿、交通、文化、国防等多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对外国资本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又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为例。笔者为学生补充阅读材料,丰富课堂内容,从而让学生借助材料探究问题。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材料充分说明了日本侵略者野蛮残暴的本质,屠城这一反人类的罪行,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可见,笔者补充阅读材料,丰富课堂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起积极作用。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具有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吸引学生关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主题展览馆等场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4]。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提出问题,并尝试借助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为例。在课堂中,笔者带领学生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
“武昌起义”等内容。为了丰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笔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南社纪念馆,让学生了解苏州革命志士的事迹。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浏览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院的网站,让学生借助其丰富的数字资源,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学习和弘扬革命志士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在实地参观、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问:“苏州南社成立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有的学生提问:“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还有的学生提问:“武汉为什么有‘首义之城’的美誉?”
围绕上述实践活动,笔者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哪些信息?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最终,学生不仅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的作用,还深刻体会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
对学生而言,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增长见识,深化对历史的认知,还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是学生有效理解历史内容、思考历史联系、把握历史内涵的重要推手,对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故而,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以问促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和.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实践:以部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教育界,2022(35):65-67.
[2]李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0):108-109.
[3]邓玉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2022(12):63-65.
[4]徐芬.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