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刘海明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正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应用。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讨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初中地理;实践探索;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刘海明(1983—),男,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对地理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主题式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成为主要的初中地理教学方式之一。主题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践价值。教师需要把握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要点,做好主题式教学设计,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一个或多个主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顺序逐一讲授知识点,而是将相关知识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单元。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主题式学习活动,如讨论、研究、实践等,能够加深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跨学科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1]。

主题式教学的实施通常包括如下几项流程。(1)选择合适的主题。主题是主题式教学的灵魂和核心,选择主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确保主题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主题内容,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活动应紧密围绕主题展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3)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主题式教学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和理解知识,进而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反馈。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

二、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动力

主题式教学以富有吸引力的探究性主题为核心,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等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地理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促进知识整合,培养综合素养

主题式教学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够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展开学习探究,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此外,主题式教学将地理与历史、语文、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地理实践力等综合素

养[2]。

(三)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氛围

主题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题式教学搭建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提升学习体验感和

幸福感。

(四)拓展学习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主题式教学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在广阔的天地间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三、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措施

(一)根据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主题

为了提炼教学主题,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指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教材则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因此,教师在提炼教学主题时,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提炼的教学主题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教材的核心内容。

此外,地理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教师在提炼教学主题时,应善于挖掘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地理知识,强化综合思维。

提炼主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炼教学主题。比如,对于某一具体的地理现象或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法从多个案例中提炼出其中的共性和规律;对于某一抽象的地理概念或原理,可以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进行推导和解释;对于某一复杂的地理系统或过程,可以采用类比法,通过与其他相似系统进行比较来揭示其本质和特征[3]。

以“天气及其影响”的主题式教学为例。该节课内容的主题是天气,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的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等)、气候的类型与特征,以及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提炼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法。首先,搜集与天气相关的各种具体案例,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变化、人类活动调整等,事例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新闻报道、科学文献等;其次,将收集到的案例按照天气类型(如晴天、雨天、雪天等)和影响领域(如农业、交通、健康等)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分析每一类案例存在的共性,如雨天时,无论是农业灌溉还是城市交通,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概括该章内容的主题—“天气及其影响”。

通过运用归纳法,教师提炼出的“天气及其影响”这一主题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还突出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多方面影响。该主题式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出发,深入理解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将主题与实际生活相连接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地理的奥秘。因此,教师需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元素,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如家乡的河流、山川、气候等,发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除此之外,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学习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热点问题,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借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视野[4]。

以“气温的变化”的主题式教学为例。课程开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注意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了吗?早上和中午的气温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气温的变化趋势。

接下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假设你是一名户外运动员,计划在某个周末进行徒步活动。你会如何根据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变化来准备你的装备?”教师让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日常活动的,如上学时的穿着、户外活动的安排等。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实例以供学生参考,如:“在寒冷的早晨,我们需要穿厚外套来保暖;而在温暖的下午,我们可以穿短袖开展体育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季节性气温变化对节日庆典、农作物种植等活动的影响。

通过将“气温的变化”主题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教师可以建立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

在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或重要地理现象,提炼具有代表性和探究性的主题,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巩固和拓展知识。同时,教师提炼主题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确保主题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制订详细的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应包括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要素。教师应为活动的每个环节设置明确的任务要求,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提高主题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如实地考察、地理实验、地理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以“乡村和城市”的主题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乡村和城市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深对“乡村和城市”这一主题的理解。

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到五人,每组选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的各项活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和城市地区,制订详细的考察路线和计划,确保路线和计划涵盖自然景观、农业活动、居民生活、交通设施等关键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强调外出考察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并准备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等记录工具,方便学生记录所见所闻。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参观乡村的农田、果园等农业用地,观察农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情况;采访乡村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收入来源以及面临的挑战;考察乡村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详细记录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参观城市的主要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感受城市的繁华与多样性;观察城市交通状况,了解城市的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采访城市居民,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的看法;考察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

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比较乡村和城市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并鼓励学生思考乡村城市化、城市扩张等现象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整理考察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乡村和城市的主题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分享在考察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和活动成果进行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需准确把握主题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纯.传承“长征精神”探析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以“中国地形”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2(6):38-41.

[2]马丹丹,陈彩霞,王仲智.初中地理主题式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2(3):44-47.

[3]朱桂平,刘子钩.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地理

“主题式”教学研究[J].教育,2022(42):26-28.

[4]刘荣.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4):143-146.

[5]袁明.基于乡土地理主题式情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J].地理教学,2022(20):32-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