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术”转向“素”

作者: 王珠茵

【摘要】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美术教育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还需要让学生形成美术核心素养。文章讨论了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培养的审美品质,然后由此出发分析指向审美品质提升的美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美术素养;审美品质;美术教学

作者简介:王珠茵(1998—),女,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会”美之心,也十分重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主张通过美育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以及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理念成为后续审美教育理论的重要支柱。当前学校教育系统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强,教师需要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五育并举”的理念中对美育的要求同席勒主张的美育理念是一致的,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课堂需要担负培养学生审美品质这一重任[1]。

一、什么是审美品质

明确如何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塑造学生的审美品质后,教师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部分小学美术课程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过于倾向技法教学、评价标准主观性过强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何为良好的审美品质,塑造审美品质能为学生带来的益处,以及审美品质的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审美品质概念界定

美,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俗地讲,发现事物之美的过程,就叫“审美”。虽然人存在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够评判美术作品的美之所在,只是人们对于美术作品之美的理解与表达,会存在显著差异。有人认为一幅画画得像所以美,有人觉得一幅画线条好所以美;有人能看到一幅画结构美,有人则能看到这幅画色彩好看。可见,不同的审美结果,会直接导致人们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而审美结果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这种审美能力即“审美品质”。审美品质决定了主体发现美的程度的高低,也影响审美主体从事美术创作过程中美术表现力的高低。因此,审美品质是美术学科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2]。

(二)审美品质的表现特征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品质具有五个方面的表现。

1.贴切性:了解艺术作品的贴切性是审美品质的第一要素,这意味着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感知到作品当中的审美表达。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表达内容的审美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准确发现作品特点和表达自己欣赏作品后的感受。

2.协调性:艺术作品的协调性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色彩搭配的协调度。强烈的对比色搭配和柔和的邻近色搭配,都是色彩之间相互协调的典型例子。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基础的三原色、三间色、对比色、邻近色等色彩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色彩协调性的审美能力,使他们逐渐学会搭配色彩。

3.创意性:创意是指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构思,了解艺术作品的创意性是理解艺术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许多艺术作品因其别致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因此理解艺术作品的独特创意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基础。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使他们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当中的创意,能够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表达自我,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4.和谐性:美术作品的和谐是指美术作品画面整体效果相得益彰,各类事物相辅相成、互促互补。理解作品的和谐性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在造型、色彩、图案、寓意等方面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思考美术作品的画面布局,指导学生创作画面效果和谐的作品。

5.情趣性:情趣,也可称为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理解艺术作品具备的情趣是审美的最高层级。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情趣性的理解和审美能力,指的是指导学生理解蕴藏于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引导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生活、艺术的独特理解。对小学生而言,能够体会到艺术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已经达到了基本要求。

审美品质不仅是美术学科应该重点培养的美术素养,还是评价学生美术学习效果的关键指标[3]。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将美术教学的重点从技术教学转向对品格的

锻造。

二、指向审美品质提升的美术教学策略

具体到日常美术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教师应当针对审美品质的五个基本表现特征重点培养学生。

(一)造型·表现—聚焦贴切性

贴切性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特性,它是指艺术作品准确、适当地表现出事物面貌的特性。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6课“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为例,教师的教学目标应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关于人像的造型艺术,并且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造型手法创作作品。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将人的五官夸张变形的技巧,并且掌握泥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捏、搓、揉等方法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奇特的脸。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样的脸部形象才能被称为“奇特”,教师需要与学生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奇特的脸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意创作,奇特的脸部形象实际上应当是有原型的,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因此,奇特的基础其实正是贴切。

(二)色彩·搭配—聚焦协调性

色彩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艺术作品色彩搭配的适宜性对其审美效果起到极大影响。培养学生对色彩协调性的审美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审美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艺术作品或事物,从个体感受中提炼色彩搭配的原则和技巧。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课“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邻近色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运用邻近色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教师的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邻近色,掌握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邻近色的色彩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后,自由选择几组邻近色创作出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作。

为了使学生感觉美术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同时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色彩的协调性,教师可以设计“湿地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校外的湿地公园进行研学。在开展这一活动时,笔者组织了“填色游戏”“寻找邻近色”“点染竞赛”三个教学游戏。在组织“填色游戏”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颜色完成填色任务,锻炼色彩组合能力。在组织“寻找邻近色”活动时,笔者要求学生观察湿地中的景物,仔细寻找自然界中的邻近色。通过亲身观察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邻近色的含义,感受色彩的魅力,理解自然界中色彩的和谐。在“点染竞赛”中,笔者让学生根据特定主题自由创作点染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点染技巧的同时,提升自身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设计·应用—聚焦创意性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提升其审美品质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耐心引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意思维。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课“笔的世界”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笔的各部分,由此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笔的设计原则,学会基础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创作。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的教学任务。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谜语导入(通过谜语引导学生了解笔的各个部分,包括笔头、笔杆、笔芯、笔帽四个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一支笔不同部分的特点);2.展览与观赏(通过展示大量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设计的笔不仅需要美观,更需要有实用性,为需要用笔的人提供便利);3.小小设计师(开展班级“小小设计师”比赛,要求学生自行分为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一个作品);4.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小组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总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完成作品,而且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

创意。

(四)认识·感受—聚焦和谐性

理解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的和谐性是具备良好审美品质的重要表现。作品的和谐性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的协调统一上,还体现在画面结构的总体构思上。因此,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到艺术作品蕴含的和谐美,从而塑造他们的审美品质。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4课“材质的美”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并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材质的美感,学习从材质的角度评述艺术作品,从而体会到材质与艺术作品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设计“猜盲盒”活动。首先,教师要将木头、塑料、金属等不同材质的小马模型放到盲盒内,然后邀请学生上讲台摸一摸盲盒里的模型,并猜测自己摸到的模型是由什么材质制成的。其次,教师展示不同材质的小马模型,让学生对比和分析不同小马模型的视觉特征。最后,教师可以将不同材质的小马模型发给各个小组,引导学生从色彩、纹理、光滑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去仔细观察小马模型,并记录下来,合作完成一张艺术品鉴赏卡。

(五)综合·探索—聚焦情趣性

审美品质的最高要求在于理解艺术作品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并能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身的感受与想法。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一水平,教师需要将美术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结合,以实现学科育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操。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课“生命之源—水”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并通过制作手抄报锻炼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由于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水,他们往往对世界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缺乏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水资源的匮乏以及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1.播放展示水资源匮乏引发的自然灾害的纪录片,以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从而激发他们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2.展示关于水的画作和手工艺品,让学生分析艺术作品中水的姿态,了解到从古至今水对生命的影响,从而对水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3.实施“节水护水行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然后合作创作以“节水爱水”为主题的手抄报,或以讲解员的身份介绍节水知识。

结语

总的来说,培养审美品质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审美品质涵盖了贴切性、协调性、创意性、和谐性和情趣性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审美品质的提升,将教育焦点由技术的教学转向品格的塑造。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操,从而实现美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使之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子琪.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写算,2024(8):119-121.

[2]苟莎莎.指向文化理解素养发展的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设计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4):175-177.

[3]郭金珠.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读写算,2024(6):113-1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