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孙懿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新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从跨学科视角,通过融合生物实验、劳动教育、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等,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和趣味化,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孙懿(1986—),女,江苏省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

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在于,能巧妙地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且充满趣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数学与生物实验的融合,激发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运用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将数学与生物实验相结合,能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物实验,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1]。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程“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师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蒜叶的生长”实践课,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之中巧妙融入了生物实验。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收集关于蒜叶生长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让他们对蒜叶形成初步的了解。在课上,一次富有创意的“小组合作种蒜叶”活动拉开了帷幕。学生们以三人小组的形式携手合作,共同种植蒜叶。他们精心挑选饱满的蒜瓣,分别栽种在三个盆里,在其中一个盆里放水,在另外两个盆里放土,将种在土壤中的两盆蒜瓣分别放置在阳光下和房间里。小组内的每位学生负责照料一盆蒜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各自照料的蒜瓣的根须生长情况。这样的实践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种植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责任感。在课后,学生们用记录的数据精心制作折线统计图,将蒜叶的生长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在这一环节,他们不仅加深了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蒜叶,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技巧。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二、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体现“做中学”

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运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还能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劳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劳动习惯。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到发展[2]。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程“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亲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抽屉。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测量书桌抽屉的内部尺寸(这是他们设计抽屉的基础)。通过此步骤,学生不仅能够应用已学的测量技巧,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空间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抽屉的尺寸。这需要学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抽屉的实用性。然后,教师让学生绘制出抽屉的展开图。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的联系。绘制完展开图后,学生需要沿着展开图的轮廓剪出抽屉的各个面。通过此步骤,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他们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长方体结构的认识。最后,教师让学生将抽屉的各个面拼接在一起,给抽屉添加一些个性化的装饰,进而完成长方体抽屉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还可以发挥创造力。

可见,通过上述融入劳动元素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劳动精神。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数学教育的规律,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三、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凸显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凭借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特质,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图形与动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知识和创新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富有趣味且更加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知识

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对于数学这门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的知识展示,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借助网络资源,教师能够轻松获取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案例,将它们巧妙地融入课堂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明白如火车车厢、国旗和电梯的运动体现了平移的原理,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的指针的运动则生动地呈现了旋转的过程。采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通过多媒体,将事先搜集的多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学生眼前。利用这些图形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还能加深他们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交融,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革新上。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如同一条单向运作的流水线,学生如同一个个被封装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往往被部分教师忽视。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将数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能使教师的教学具备多样性。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能够把握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和学习进度,从而为他们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丰富的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4]。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制订旅游计划”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组织学生进行了一项实践活动:为自己的家庭挑选一个国内旅游的目的地。对此,学生需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搜集关于目的地的各类信息,进而制订详尽的旅游计划,预估所需费用。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得以锻炼数学技能,也学会了如何高效运用网络资源。他们借助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浏览各式各样的网站,从中汲取关于目的地的丰富知识,从而培养了自身的信息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应用网络的各种功能,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学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值得教师不断进行探索。

四、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促进自主学习

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对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以及自主阅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语文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了理解、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打好了基础。通过将数学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学生可以用更丰富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和问题,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一)通过创设情境传承数学文化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基于语文学科,将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了解数学发展历程,感受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智慧,从而喜欢上数学学习[5]。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对数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祖冲之是如何研究圆周率的,他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伟大成就的。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一些涉及数学文化的知识,如圆周率的历史、圆的象征意义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传承数学文化,可以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通过自主阅读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要求教师注重逻辑推理,锤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要求的达到离不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自主阅读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需要主动分析、解决问题。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阅读与数学相关的文本,能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技巧。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主题的读物,使他们在阅读中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引入了明代吴敬所写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首诗:“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样的学科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能促使他们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去深入解析这首诗。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在语文学科中学到的阅读理解技巧,去捕捉诗中的有效信息,进而运用数学思维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由此可见,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锻炼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解题技巧的认识。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数学的内涵,通过数学的学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可以基于跨学科视角,通过融合多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维堂.小学数学课程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考[J].第二课堂(D),2022(7):40.

[2] 程文敏.让跨学科融合在数学课堂真实发生:小学数学课堂跨学科教学策略初探[J].新教师,2022(8):76-77.

[3] 郑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6):13-15.

[4] 贾恩华.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山西教育(教学),2022(9):5-6.

[5] 徐世凤.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11):53-5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