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构建语文教学新样态

作者: 王芳

【摘要】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五育并举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五育并举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育并举;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王芳(1982—),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会将语文教学视为语文知识的传递。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且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容易将“学习语文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唯一目标。这样的学习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无法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五育并举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五育并举理念,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多元要素并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学习任务以及高效的互动交流,学生既能加深对教材内容、课程知识的理解,又能提升综合能力。

一、围绕德育教育,营造教学情境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前提。当前,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基于单元、课时主题,教师可以营造与之相匹配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教师在营造教学情境时应有意识地从生动性、创新性、教育性等角度考虑相关问题。借助颇具意义的情境,学生可以一边提炼其中的语文知识,一边体会学习的魅力。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逐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单元主题设置以下语言表达任务:在你的眼里,爸爸和妈妈是怎样的?爸爸和妈妈对我们的爱有哪些相同点以及不同点?结合具体问题,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以案例的形式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表示:“爸爸一直是严肃的,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妈妈是温柔的,她经常在自己被批评时安慰自己。”又如,有的学生表示:“爸爸和妈妈都很温柔,他们会积极倾听自己的想法,给予自己鼓励。”围绕不同学生分享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设计“我们该如何与爸爸、妈妈相处?”等问题以引导他们思考,进而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及时和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建立在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适时地渗透德育要素。

二、贯彻生本思想,优化智育过程

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可能存在畏难情绪,陷入“不知如何学习”的窘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贯彻生本思想,优化智育过程。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教师可以秉承分层教学原则,设计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引导策略。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应重视学情分析并利用档案记录他们的变化,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相应的引导。一般来说,差异化的引导以“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学情的学生应具备的技能、素养”为基础。所以,教师应将教学重难点与学生学情相结合[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这一问题的答案。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秉承生本思想并留出充足的小组讨论时间。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他们通常会有不同的疑问。在进行生生互动时,小组内的学困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优生则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了解并记录各小组的实际情况。之后,教师借助微课视频,带领学生回顾“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展示相关试题。根据试题内容,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并以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通过后续反馈判断出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有序地介绍人物,找出人物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着诸多知识点,还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基于具体的文本内容,教师应注重知识点的多元展示、渗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语文能力。

三、基于体育要素,延伸教学内容

身心健康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可以将体育要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践是学生了解新知识、获得对知识的直观感受的渠道之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身体素质,借助与体育教师的有效互动,从学科的角度设计体育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从中汲取语文知识,并且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品格、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名学生的体育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我学会了 ”为例,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设计调查问卷以统计会跳大绳的学生人数,通过后续反馈了解到仍有不少学生未掌握跳大绳的方法。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六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跳大绳。六分钟过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学会跳大绳了吗?跳大绳有哪些注意事项?”对于上述问题,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考虑到习作教学的效率,教师从情感感知、理性思考两个层面进行引导。之后,学生从亲身经历出发,一边分享自己是如何学跳大绳的,一边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凭借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对“介绍一项自己刚学会的技能”的方法进行总结。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布置习作任务,要求学生将自己学习跳大绳这项体育运动的过程写下来。针对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学生,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以肯定、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习作。

体育教育的适时融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延伸教学内容。基于教材文本,教师应组织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基于前期对活动的直观体验,学生会试着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联系美育课程,调动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不感兴趣,且缺乏对文字的审美经验和探索欲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跨学科融合,将美术、音乐课程与语文教学相联系,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4]。针对画面感强的文本,教师可以通过美术元素讲解语文知识;针对情感深厚的文本,教师可以播放音乐来开展语文教学。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古诗内容并思考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起朗诵古诗,结合释义体会诗中的意境,之后有意识地提炼诗中的景物,再试着以绘画的方式描绘这些景物,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图画。在成果汇报阶段,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弥补图画中因理解不到位而存在的缺陷,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视频画面,呈现诗中的文字美。此外,针对古诗的写作技巧,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展示有关古诗的资料,让学生围绕资料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要求教师深度把握教材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本分析与艺术作品呈现相结合,凭借适当的提问,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

认识。

五、渗透劳动教育,拓展教学深度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巩固他们的劳动技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教学经验,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此拓展教学深度。通过直观体验,学生既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又能在感受劳动魅力的同时形成劳动意识,激发描绘劳动场景的欲望。所以,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劳动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难度适宜的劳动任务、语文学习任务[5]。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基于词中的劳动教育要素提问:“词人描绘了哪些劳动场景?”于是,学生回答:“词人描绘了大儿子在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在剥莲蓬的场景。”接下来,教师利用锄草、编竹笼两种劳动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锄草和编竹笼有哪些步骤?”进行讨论。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相关视频。在观看完视频后,学生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尝试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创编。如针对“大儿锄豆溪东”,有的学生写道:“大儿子站在溪东边的豆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锄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把田里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了。”

与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教师不能使劳动教育形式化,而应适当布置具体的劳动任务,帮助学生在巩固新旧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劳动的认知。

六、改进教学评价,提升育人效果

新课改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在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层面进行改进,以提升育人效果。其中:在评价主体层面,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标准层面,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科学转化为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层面,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评价内容。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单元主题,教师为学生布置以下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其一,围绕某个传统节日,了解本地的习俗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其二,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介绍这个传统节日;其三,分析这个传统节日蕴含的人文元素。在评价环节,教师采用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学生评价时,教师留出充足的评价时间,鼓励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在评价时,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观察,填写评价表格,从小组讨论、成果分享等多个角度写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离不开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基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学习任务,学生可能要扮演评价者的角色进行自评、互评,也可能要作为被评价者的角色聆听他人的点评。结合评价内容,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人的肯定性、鼓励性评价,学生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结语

总之,五育并举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教师应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角度,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任务。在合理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评价意见的指引下,学生既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综合能力。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经验,进一步探寻五育的融合点,从而构建语文教学新样态。

【参考文献】

[1] 朱小青.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博览,2023(27):49-51.

[2] 郝元军.“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35):77-79.

[3] 赵晓芸.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宁夏教育,2023(7/8):44-45.

[4] 刘燕.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五育”融合要素[J].教育科学论坛,2023(17):70-72.

[5] 陶朱颖,候丽.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汉字文化,2022(14):109-1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