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研讨

作者: 季晓慧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多样化、深层次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深刻性与有效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在关联性分析、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应用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问题化探知、生活化体验、项目化探究等活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季晓慧(1995—),女,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各种理论的深层含义,完善知识体系,同时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正确运用各种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若想高效地达成上述目标,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深度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实现认知水平的提高。在深度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知识,以多种方式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又能提升其知识迁移能力,进而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浅层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思辨、体验、实践等方式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阶思维的发展,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因此,学生不能再以被动的、机械的、模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要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时,应当利用各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真正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能力与素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要点

(一)注重高阶思维培养

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由于层次更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若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需要有意识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出发,探究知识的内在含义和实际意义等,从而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他们最终的学习质量。

(二)注重知识自主建构

根据深度学习的特点,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创造更加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知识,合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凸显其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其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注重知识实际迁移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通过开展有效的实践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而发挥深度学习应有的作用。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构建问题情境,引发深入思考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度学习,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构建多样化问题情境,利用系列化问题引导其对知识进行关联性探索,或借助辨析式问题使其围绕知识进行思辨,从而让其在深入思考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建构知识。

1.设计系列化探知问题

教师若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难度,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各单元或各小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围绕教学主题设计系列化探知问题,建构深度学习的框架,利用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科学地引导他们串联各知识点,结合已有经验解答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新知识[1]。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为例,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家乡的景色、物产的现实意义,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品质和建设家乡、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意识,可以开展主题为“我的家乡”的系列化问题探究活动。此单元包括“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物产养育我”“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家乡新变化”四部分内容,涉及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此单元内容设计以下系列化问题:家乡有哪些秀丽的风景?家乡有哪些独特的景观?家乡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什么?是否有关于家乡的神话传说?有哪些物产可以展现家乡的人文情怀?有哪些人为家乡发展做出了贡献?家乡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哪些新变化?家乡有哪些富有特色的文化?我们需要传承哪些家乡文化?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依次解答问题,实现对家乡的全面了解,同时对家乡产生深厚的情感。可见,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关联性探究,从而逐步认知学科

知识。

2.设计辨析式探知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锻炼学生自主分析、正确判断的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辨析式探知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科理论进行思辨,通过深入探讨知识,总结出科学的观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2]。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安全记心上”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交通安全、游泳安全、用火安全、生活安全的常用知识,掌握处理相关事件的方法,预防事故的发生,能够用安全常识保护自身安全,树立安全意识。因此,教师围绕安全常识设计辨析式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与解答,进一步理解安全的含义,真正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针对教师在讲解“不让溺水悲剧发生”这部分知识时提出的“假如会游泳的你看到河中有人溺水,会迅速下水救人吗?”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表示:“时间不等人,应当迅速救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河水存在安全隐患,不能盲目下水救人。”对于不同的观点,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引导他们用案例或故事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对方的观点。比如,认为“不能盲目下水救人”的学生便从“水情复杂”“自身能力有限”等角度进行强调,同时举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在讨论出正确的结论后,学生对“下水救人”的认知得到了深化。可见,教师通过开展问题讨论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构建生活情境,实现认知迁移

在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可以利用案例等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的学习与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巧用真实案例

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将知识与生活合理关联起来,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中的情境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使他们收获更多的生活经验,掌握知识建构的方法,锻炼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3]。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个关于购买商品的案例,让学生自行分析案例,了解查看商品包装的要点(如查看生产日期、使用说明等)。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讲述购物过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探讨购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购买商品时查看是否有用于日后维修或退换的“三包”卡;购物时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以免日后出现质量纠纷;在商场里购物时遵守“不随意拆开包装”等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关于合理消费的案例,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生活经历,思考哪些消费需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使其在自主分析、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为下节课“合理消费”的教学做好铺垫。可见,教师开展案例分析活动,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理解和建构相关知识,进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开展实践活动

深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与理解,还要让他们对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课程知识点,利用各种相关的生活素材,创设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和实践

能力[4]。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为例,此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各种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危害以及垃圾该如何分类,掌握减少垃圾的方法,能够通过动手改造,变废为宝。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师先在学生了解课程重难点知识之后,准备各种类型的生活垃圾,让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进而认识到废铅蓄电池是有害垃圾,果皮是厨余垃圾,废纸盒、旧布料、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再让学生用可回收垃圾制作生活用品。于是,有的学生用废纸盒制作垃圾箱,有的学生用旧布料制作桌布,有的学生则用易拉罐制作花盆。可见,学生通过参与上述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意识,又能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三)构建项目情境,学会民主决策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促进个人成长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快速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生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构建项目情境,布置合作实践任务,让学生自行分析项目任务,共同解决项目问题,使其在协同合作过程中提高民主决策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5]。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知道共同决定的基本要求,掌握民主讨论的方式,能够做出班级事务的共同决策,正确对待决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制订传统美德宣传方案”这项任务,创设班级事务合作决策活动。该活动需要班上学生先选出一名活动主持人(这名主持人负责统筹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安排汇报人阐述方案内容);然后针对每一份方案进行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投票,选出多数人认可的方案。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并实施所选出的方案。可见,教师以任务的形式引导班上学生共同进行决策,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民主决策,又能提升其合作完成任务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刻性和有效性,需要立足于深度学习,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讨论,使其通过完成各种深度学习任务,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与感悟,提升思维、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进而真正形成学科核心素

养。

【参考文献】

[1] 金丽莉.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路径探析[J].华夏教师,2023(27):79-81.

[2] 叶苡秀.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

(13):40-42.

[3] 满田田.小学道德与法治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2(5/8):92-94.

[4] 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德育,2021(3):70-73.

[5] 杨瑾.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43-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