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大胆质疑能力的培育路径

作者: 洪哲君

【摘要】陶行知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能力,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和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胆质疑能力;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洪哲君(1998—),女,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激发其思维活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学会如何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时,说明他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积极性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学

习[1]。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个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提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猜想:他们所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是相同的。这个猜想立刻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他们开始怀疑这个猜想是否真的成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别的同学画的三角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内角的和怎么可能会一样呢?这种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想要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这个猜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拼接等方法来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同。

可见,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还能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鼓励提问,培养质疑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质疑和思考的机会。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给予其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运算律总复习”这节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疑问。当课堂上没有学生举手时,笔者并没有着急,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加法和乘法有运算律吗?为什么减法和除法没有运算律?”接着,笔者鼓励学生分小组合作,验证有没有减法和除法的运算律。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一进行验证。有的小组认为存在减法交换律,提出“5-5=0,被减数和减数互换后还是5-5=0,所以减法交换律是存在的”。别的小组提出质疑:“5-5是特殊情况,如果是5-3呢?”教学在学生的质疑声中逐步深入。

质疑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不难发现,教师用智慧和耐心,不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能够让教学在学生的质疑声中逐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

二、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

宽松的质疑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乐于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为了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教师不仅要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和勇于创新,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更加关注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

(一)创造开放的师生互动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质疑的勇气和机会。而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者,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质疑,学生可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3]。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间隔排列”的拓展知识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道开放性题目:“用数字1、2、3、□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学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自给出了许多答案。这时,笔者提醒学生答案过多可能会带来困扰。学生提出可以先在□里填入一个数字,再逐一尝试。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发现:“除了0以外,用4个不相同的数字,可以组成12个两位数。”这个发现让学生兴奋不已,于是他们又大胆地提出问题:“那么,用4个不相同的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三位数呢?”

上述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学生在自由思考和尝试中不断挑战自我,充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和谐的生生互动氛围,让学生乐于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生互动,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为此,教师要营造积极、和谐、互帮互助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提高社交技能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复习小学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时,笔者出示题目“18.8×4+1.2÷0.25”,让学生独立完成。然而,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回答错误。于是,笔者将学生B的错误计算过程进行展示:18.8×4+1.2÷0.25= (18.8+1.2) × (4÷0.25) =20×16=

320,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A好奇地向学生B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学生B回答:“18.8和1.2结合,4和0.25结合可以使计算简便呀。”听到这个回答,学生C忍不住也问:“它们怎么可以结合呢?你应用的是哪个运算律?”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学生B找到了自己错误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互动与交流,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展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学习观察、逻辑推理、合作探究等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窗口。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观察数学问题时,学会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观察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首先,笔者先展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学生应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其面积为1平方分米。其次,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个正方形分成若干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个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几个小正方形?”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分成100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后,由此得出结论: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活跃又深入,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和计算,逐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概念,并成功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

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帮助他们学会从已知的事实和规律中推导出新的结论。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鸡兔同笼”时,笔者展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头9个,腿26条,问鸡兔各几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每只鸡的腿比兔少2条,那么如果增加一只鸡,腿会减少多少条呢?”接着,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无论是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还是代数法,学生都需要先找到并理解规律“每增加一只鸡,腿就会减少2条”。这个规律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质疑和推理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当学生能够大胆质疑、解决问题时,教师也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比的意义”时,课程伊始,笔者用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今天我们学习‘比’,你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接着,笔者详细记录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其一一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按照问题的性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探究各自的问题。各小组交流完毕后,由学生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这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大胆质疑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探讨大胆质疑能力的多种培育路径,包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思考空间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彦.以疑促思,以疑蕴学:浅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3(34):16-18.

[2]孙小花.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质疑能力[J].学苑教育,2023(21):72-73,76.

[3]孙梦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6):124-126.

[4]雷芳霞.学贵有疑 厚积薄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对策[J].求知导刊,2023(15):29-31.

[5]杨晓菊.引导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品质:试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成才之路,2023(29):97-1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