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花园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学习效果,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教师要重视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花园(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教师教学情境创造力策略》一书中指出“环境造就人才”,要想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1]。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适合学习主体,使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积极主动进行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思考如何巧妙地将

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应用。

一、依托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和多样的教学资源,蕴含大量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例如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因此,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导入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分数。首先,教师引出本课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分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时就需要用到分数。比如,你想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朋友,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把苹果切成4等份,每人一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拿出纸和彩笔,画出想象中的苹果和它的四等份。同时,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并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让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份苹果占整个苹果的多少。学生回答:“每份是整个苹果的。”教师总结:“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 ,它表示的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 。”在初步完成概念的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数的其他

可能情况,比如 、 等,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分数的含义。最后,教师出示实际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分数的知识。比如:假设你有一个大蛋糕,你想把它平均分给6个朋友,那么每人会得到多少蛋糕呢?请用分数来表示。学生思考后回答:“每人会得到 的蛋糕。”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分数的实际运用,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提到了生活中分糖果、分饼干等情境。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

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应用,在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二、组织趣味竞赛,创设游戏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创设游戏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后,教师以“算24点”的趣味竞赛创设游戏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竞赛导入,介绍游戏规则:“同学们,相信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混合运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数学游戏—算24点。游戏中会给出4个简单的数字,而你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找出一种方法,使得这4个数字的运算结果正好是2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数字必须全部出现且只能使用一次。”竞赛开始,大屏幕给出第一组数字:2、3、4、6。学生们迅速开始运算,互相讨论,有的用笔在纸上写,有的用手指在空中比画。学生A:“我找到了!3乘以6是18,18再加上2和4就是24!”教师:“非常棒!你们组只用了30秒就找到了答案。其他人也加油哦!”随着竞赛的进行,学生们越来越投入,他们互相竞争,也互相帮助,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烈。最后,教师复盘游戏过程,为学生进行总结:“经过几轮竞赛,我发现大家都非常聪明,每个组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希望你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也继续保持这种热情和创造力。”通过这场“算24点”的趣味竞赛,学生在游戏中互相合作,不仅提高了运算能力,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可见,游戏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组织趣味竞赛活动,创设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情境

信息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互动性、直观性和实时反馈等特点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情境,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购物任务。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假设你准备去超市购物,而你正好有100元钱,请购买花费的钱正好等于100元的商品。”在虚拟情境中,学生通过操作电脑进入虚拟超市进行购物实践,通过鼠标点击来移动和选择商品,用键盘来输入商品的数量,同时在购物车里可以看到当前所选商品的总价。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沉浸在购物的乐趣中。有些学生还认真地用纸笔进行计算,快速地完成了任务。虚拟情境的创设丰富了教学方式,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借助数学故事,创设表演情境

数学故事中不仅包含数学知识,还蕴含着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教师讲述数学故事,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故事讲解,创设表演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直观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该章节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节点,它标志着学生从基础的几何图形认知向更为复杂的图形概念认知迈进。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圆的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讲解,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圆”的理解。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古老的村庄,村民们日常以马车为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然而,马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总是颠簸不已,影响了出行的舒适度。为此,村里的年轻数学家决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车轮的形状:马车之所以颠簸,是因为车轮的形状不是完美的圆形。于是,他利用数学知识,绘制了不同形状的车轮模型,并邀请村里的孩子们进行模拟实验。在演绎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提示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一个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车轮模型,模拟马车行驶的过程。通过实际体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行驶平稳性的影响,并且当使用圆形车轮的模型时,马车行驶得最为平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车轮能使马车行驶平稳。通过讨论和探究,学生了解到圆的特性,即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使得车轮在滚动时能够保持平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并带领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汽车的车轮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将趣味故事应用于数学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师借助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并提高其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五、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2]。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设计生动、直观、贴合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将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节课的综合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大树的高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当我们说一个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子长度成正比时,意味着什么呢?”学生回答:“高度越大,影子也越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相关公式:高度/影子长度=常数,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当我们说一个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子长度成反比时,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回答:“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此时,教师指出学生的认知错误:“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当两个量成反比时,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会减少,但它们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树的高度和它的影子长度不是反比关系。”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践测量,让学生用身高和影子的长度来检验正比例的知识:“请大家站在阳光下,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测量身高和影子的长度。”学生们积极参与,测量并记录数据,按照教师的要求,画出身高和影子长度的散点图,并观察数据点分布情况,尝试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身高和影子长度的数据点都在一条直线上,这说明它们是正比关系。”教师肯定该名学生的发现,指导学生据此测量大树的影子长度,然后根据自己的身高和影子的长度,用正比例的知识来估算这棵大树的高度。学生们分组行动,测量、计算和讨论,成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估算出了一棵大树的高度是20米。课程的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回顾:“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并用它来估算大树的高度,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两个概念,并学会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教学过程立足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催化剂,使理性的数学理论变得更加感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使枯燥的数学技能变得更加生动[3]。教学情境能够在轻松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此,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情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并致力于持续探索和完善其应用手段与策略,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苑丽丽.借助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例[J].华夏教师,2023(16):72-74.

[2]曾菁云.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优化策略研究[J].教师,2023(2):48-50.

[3]龚晓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路径[J].新课程教学,2023(19):44-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