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习任务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 梁烽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精心设计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构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开展语言材料积累、多形式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积累学习方法,发展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在学习任务群的综合运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任务群

作者简介:梁烽(1984—),男,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化二小。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的。根据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主题,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群,精心设计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从而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在任务群的综合运用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利用基础学习任务群,奠定语文学习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课程内容整合程度,将学习任务群分为了3个层面,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运用这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经验,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一)强化识字写字,奠定学习基础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寻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还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升识字效果,让学生感知汉字的造字与书写规律,感受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去年的树》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字理知识、工具书自主完成本课的识字写字任务,了解课文具体内容。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收获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字理知识认识课文中的大部分生字。教师借助PPT向学生重点展示“融、伐、斧、离、谷”几个字字形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字义和读音三者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它们在课文语句中的意思,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字练习,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本课需要会写的13个生字,按照字形结构分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两大类,再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比例并进行书写练习。这样,教师通过强化识字写字练习,提升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强化识字写字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自主识字写字为主,以指导为辅,并且要将课堂识字与生活识字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学生识字空间。通过于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字理知识、书法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传承造字智慧和艺术之美。

(二)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文能力

如果说汉字的识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那么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便是阅读理解和交流表达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精彩、优美或含义深刻的片段,从中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鼓励学生拓展积累课外语言材料,如优秀诗文、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并不定期地进行整理与交流,有意识地将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应用于交流与写作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单元导语,了解本课学习要求“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然后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交流。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出自己感觉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它们新鲜在哪里。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具体词语和句子进行交流,如抓住“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等感受边疆小学的独特风貌,适时引导与点拨学生。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布置语言材料积累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搜集并积累富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

在组织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时,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结合学情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积累为引导,以课外积累为主要途径,鼓励学生在积累过程中赏析语言材料的巧妙之处。

二、运用发展学习任务群,促进阅读理解与表达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文本和学习写作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以阅读为主题,设计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阅读为抓手,充分利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进行专项阅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运用实用性阅读,培养语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为训练点,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阅读、倾听、观察、获取信息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满足学习、生活和社会交流的需要[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不会叫的狗》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根据学习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在边读边预测的同时,思考故事的结局。在学生完成初读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做出的预测及其依据进行思考。通过交流与教师指点,学生预测课文内容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运用预测课文内容的方法思考课文的3个结局,并要求学生从3个结局中找到预测的依据。学生需要对彼此的预测内容进行评价与补充交流。这样,教师通过实用性阅读让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实用性阅读时,情境创设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真实而生动的阅读与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将实用性阅读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深入地阅读与表达。

(二)借助文学阅读,发展审美创造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的层面上,而是要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富有魅力的文学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从中感受文学之美和表达之妙,借助文学阅读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4]。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交流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与欢乐。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想象,勾画出文中理解上有困难的语句,通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深入交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秋天的雨的,进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第三次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勾画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的妙处所在,从中探究写作的奥秘,感受课文的艺术之美。

教师在组织学生运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学习时,要循序渐进,在实用性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内容理解与情感体会,进一步分析“写得怎么样”,从而由阅读理解层面上升到审美创造层面,并将阅读感悟应用于写作之中。

三、巧用拓展学习任务群,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程标准还在基础型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巧妙运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拓展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运用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阅读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不仅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阅读字数上的具体要求,还专门设计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基于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师可以课文教学为引领,结合具体学情,带领学生挑选有价值的课外读物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课、阅读欣赏课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播放动画短片《守株待兔》,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守株待兔》的故事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动画内容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故事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紧扣“身为宋国笑”一句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通过点拨促进学生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回忆本课的写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表达特点。接下来,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中国寓言故事》一书,并借助PPT展示《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亡羊补牢》这3篇寓言故事,让学生运用学习《守株待兔》一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这些寓言,领悟其中的道理。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中国寓言故事》一书,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在运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在提升阅读实效的同时,拓展阅读空间;二是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为辅。

(二)运用跨学科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突出强调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学法和学习手段,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习过程更加精彩有趣。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在学科整合式学习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提升学习效果和综合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预测,联系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猜想课文会写到哪些奇妙的景象与事物。然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播放课文朗诵视频,生动形象地呈现文本内容。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通过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了解课文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介绍了“我们奇妙的世界”,具体介绍了太阳、云彩、植物、动物、果实等事物的样子与奇妙。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事物的奇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奇妙的原因,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深入感受世界的奇妙,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在运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学习时,教师要以语文学习为核心,以跨学科学习为辅助,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在综合性学习之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围绕学习主题科学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以学习任务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池叶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24):30-32.

[2]郭裕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设计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1):65-67.

[3]白国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认识与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4(1):22-24.

[4]庄夏娟.学习任务群:助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为例[J].阅读,2023(95):20-21.

[5]符亮.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涵解读与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3(34):38-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