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探究
作者: 朱香芹
【摘要】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层面的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新时代。文章基于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着力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以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朱香芹(1985—),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新时代。当下,虽然音乐教学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但小学音乐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时内容缺乏整体联系,教学存在割裂性;重知识输入,轻深度学习;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针对以上问题,大单元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何为大单元教学?从音乐学科来看,大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一种以大概念为统领,以表现性任务与问题链为骨骼,贯穿持续性评价的单元教学方式。下面,笔者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欢聚与期盼”为例,探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明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音乐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音乐内容,倡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其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构建,形成深层次联结[1]。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明确大单元音乐教学目标。
(一)提炼单元主题,培育审美感知素养
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欢聚与期盼”,作品包括《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爱的人间》和《春节序曲》。笔者以大概念为统领,提炼核心主题“弘扬爱国精神,共筑中国梦”。根据此大单元主题,笔者将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学时。
第一学时的学习主题为“百年期盼回归情”,以聆听《东方之珠》与学唱《七子之歌—澳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开启档案、解密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聆听、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能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期盼之情。第二学时的学习主题为“盛世中国团圆年”,以欣赏《春节序曲》为主要内容。笔者引导学生手持红绸扭起陕北秧歌,身背安塞腰鼓,在唱跳中感受浓浓的延安年味。第三学时的学习主题为“共筑复兴中国梦”,以演唱《爱的人间》和聆听《阳光路上》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歌曲,体会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感,能够产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动力。
(二)整合单元内容,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中指出,“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据此,笔者对教材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炼教学目标,精选贴合单元主题的音乐作品,设定了“欢聚与期盼”大单元教学框架(见表1),以期通过听、唱、奏、动等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理解并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不断提升艺术表现力。
(三)丰富单元活动,发展创意实践素养
新课标指出,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丰富的大单元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在“欢聚与期盼”第一学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巧妙地创设了《我要回来》节目录制现场的情境。活动中,“主持人”与“观众”陆续开启三个档案盒—地图、《条约》和诗集。“观众”,即学生,通过开启档案,解密历史,深入了解了歌曲创作背景,感知到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期盼之情。在第二学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在教室中布置了象征年味的大红灯笼、鞭炮、红福等物品,营造浓郁的新春氛围,用腰鼓与学生的鼓棒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中螺蛳结顶的创作技法。A段中,学生将音乐教室当作春晚大舞台,手舞红绸跳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感受了不同情绪的三个主题,了解了加花变奏的技法。接着,学生们随着B段音乐的节奏将手中的红福依次传递,师生载歌载舞,乐曲在一片喜庆祥和中结束。在第三学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跳起手势舞,走进盲人的世界,关爱盲童,感受充满爱的人间。
(四)挖掘单元线索,形成文化理解素养
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深入学习,感受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培养文化理解素养。比如,在设计“欢聚与期盼”的大单元教学方案时,笔者依据教材内容挖掘了“弘扬爱国精神,共筑中国梦”这条大单元主线,并以此确立三条学时线索—“百年期盼回归情”“盛世中国团圆年”“共筑复兴中国梦”。这三条学时线索在情感体验上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动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深度学习策略
笔者遵循学生音乐学习规律和音乐艺术美学原则,开展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活动,旨在助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创设情境链,营造课堂氛围
新课标提出,学习活动需要体现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大单元主题和课时安排,创设具有逻辑性的情境链,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感知音乐作品形象。
基于“百年期盼回归情”“盛世中国团圆年”“共筑复兴中国梦”这三条学时线索,笔者在第一学时中创设了《我要回来》节目录制现场的情境,并化身节目主持人,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历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第二学时中,笔者在教室里悬挂灯笼、鞭炮、福字,创设春节情境。在第三学时中,笔者带领学生学习手势舞,演唱歌曲,感恩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学生在“期盼—欢聚—中国梦”的情境链中深度学习了大单元音乐内容。
(二)构架问题链,挑战学习任务
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欢聚与期盼”这一大单元主题,形成一条由“大概念核心问题—学时关键问题—课堂教学问题”构成的问题链(见表2),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围绕问题链展开深度学习,实现由音乐知识、技能本位到素养、育人本位的转型。
三、实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音乐教学评价
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在评价环节,笔者以表现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为主,依据大单元目标设计学时教学任务,以量化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业质量(见表3),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表3 “欢聚与期盼”量化评价表
“欢聚与期盼”
大单元目标:
1.学生参与聆听、演唱等音乐活动,享受欢聚与期盼的快乐,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美好感情,感受祖国就是大写的“家”(审美感知)
2.学生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尝试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通过听、唱、奏、舞等形式表现乐曲(艺术表现)
3.学生能积极投入综合表演创编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恰当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创意实践)
4.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感受作品的文化内涵,激发爱国情感,认识到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文化理解)
结语
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已迎来核心素养时代。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制订以音乐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进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以期助推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让学生的艺术素养之花在小学音乐课堂得以绽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