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兴趣 源于生活

作者: 杨玲芝

始于兴趣 源于生活0

【摘要】文章研究了以“毛豆”为主题的大班教育活动,由此讨论根据幼儿兴趣和实际生活组织系列教育活动的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如何带领幼儿观察与探究,以及如何带领幼儿动手参与劳动、创造,以推动幼儿各方面能力提升。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教育;主题教育活动

作者简介:杨玲芝(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虹西幼儿园。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根据这一观点,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让课程贴近幼儿的生活。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帮助幼儿掌握学习方法,让幼儿愿意和他人沟通,逐渐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1]。

为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笔者设计了以“毛豆”为主题的大班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特别兴奋,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笔者则相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毛豆,探索与毛豆相关的知识,推动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一、活动的起源:从幼儿对毛豆的议论生发一系列教育活动

某次笔者带领幼儿去菜园散步时,幼儿发现菜园里长出了一大片绿油油的植物。于是,幼儿兴奋地讨论起来。童童说:“这是什么呀?扁扁的,长长的。”阳阳说:“上面还有毛呢!”朵朵说:“我知道,这个是毛豆,我奶奶用水煮过毛豆,我吃过。”在发现幼儿对毛豆特别感兴趣后,笔者和其他教师一同设计了一系列以“毛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二、带领幼儿观察与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因此,在带领幼儿学习有关毛豆的知识前,笔者决定先带领幼儿发现毛豆的新奇、有趣之处,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一起来观察

毛豆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事物。在组织活动时,笔者先带领幼儿走到菜地,让幼儿仔细观察毛豆的外形,再用手轻轻摸毛豆。此后,笔者把幼儿带回教室,并拿出课前摘的毛豆,引导幼儿观察毛豆荚,然后和幼儿一起剥毛豆,让幼儿了解毛豆的构造。

笔者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在带领幼儿学习知识前,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探究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推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因此,在这个活动中,笔者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观察毛豆,让幼儿自行发现问题,并据此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关于毛豆我想问

绘画是幼儿表达内心情感、想法的途径之一。在观察毛豆之后,幼儿对于毛豆仍存在许多疑问。有幼儿向笔者提问:“毛豆是怎么长出来的?为什么除了枝上有毛豆,地上也有,是下雨的时候掉的吗?”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鼓励幼儿通过绘画展现自己对毛豆的认知,用符号记下自己感到困惑的内容。

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幼儿会产生丰富的感受,收获大量学习经验。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此时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美,用头脑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逐渐发展[2]。

(三)毛豆知识共学习

在了解幼儿的困惑后,笔者鼓励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通过翻阅报刊、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毛豆的生长环境、种类、栽培方式等。为了帮助家长科学地带领幼儿学习知识,笔者给家长推荐了一些有趣且权威的学习资料,还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确保幼儿能在家长的陪伴下了解关于毛豆的知识。

在幼儿回到幼儿园后,笔者又带领幼儿系统地学习了关于毛豆的知识。在课堂上,笔者展示了大量图片、视频,还拿出了毛豆玩具,让幼儿在趣味十足的学习环境中接触有关毛豆的知识,激发幼儿参与后续活动的兴趣。

三、摘毛豆,拼合作

幼儿已经基本掌握有关毛豆的知识后,笔者和其他教师选择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带领幼儿来到菜地采摘毛豆。

在活动开始前,笔者简单介绍了采摘毛豆的具体要求,然后将幼儿分为六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装毛豆的篮子。笔者还告诉幼儿,在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结束后,笔者会比较六个小组摘的毛豆的重量,摘毛豆更多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别人给予自己更多肯定与表扬,因此在组织这个活动时,笔者采取了小组竞赛的形式,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笔者还给幼儿发放了号码牌,标明幼儿所在小组的名称,激励幼儿认真采摘毛豆。

在活动进行了大约十五分钟时,笔者建议幼儿暂时停止采摘毛豆,先对自己采摘毛豆的过程进行梳理与反思。雅琳说:“我发现很多毛豆枝上的毛豆没有被采干净。”逸少说:“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没有专心采毛豆,轩轩一直在捡地上的石头,还乱扔石头。”糖糖说:“圆形座椅旁边有很多掉下来的毛豆,大家没有把所有毛豆放进篮子里。”在幼儿提出上述问题后,笔者鼓励幼儿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然后按照讨论好的解决办法继续采摘毛豆。在讨论清楚采摘毛豆的细节后,幼儿继续进行采摘,并做得更加得心应手,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兴奋的神情。

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在开展活动时,笔者会主动引导幼儿,并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鼓励幼儿坚持完成采摘任务,由此形成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如果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教师要作为观察者和协助者,认真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不强行介入幼儿的探究活动,而是在一旁默默支持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交流、合作空间,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四、品毛豆,享成果

在收获毛豆后,笔者相机带领幼儿讨论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毛豆。丁丁说:“我能把毛豆带回家吗?我想让妈妈给我做吃的。”瑞瑞说:“我们可以让幼儿园的厨师爷爷煮,这样我们就都可以吃了。”在幼儿讨论时,笔者适时引导道:“可是,有这么多毛豆,厨师爷爷也弄不过来!我们得帮助厨师爷爷剥毛豆!”在笔者的号召下,幼儿纷纷开始动手剪毛豆、剥毛豆。此后,笔者将剥好的毛豆拿去食堂,请食堂的厨师爷爷做凉拌毛豆。看到厨师爷爷做了一大锅凉拌毛豆后,笑笑小朋友提议道:“我们可以和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分享凉拌毛豆,请他们尝一尝我们的劳动成果!”笔者顺势鼓励幼儿成立分享小分队,分出一部分凉拌毛豆,拿到其他班级,让其他幼儿品尝。在这个活动中,无论是在享用美味的凉拌毛豆时,还是在分享香气四溢的凉拌毛豆时,幼儿的喜悦感、成就感都溢于言表。而且通过分享,幼儿更好地融入了集体,并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

五、“玩”毛豆,拓思维

在幼儿品尝凉拌毛豆后,笔者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于毛豆的看法,并讨论如何“玩”剩下的毛豆。桐桐说:“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毛豆拼画。”璨璨说:“我喜欢毛豆,我想尝试种毛豆!”根据幼儿分享的内容和幼儿的发展需要,笔者改良了一些区域游戏,将毛豆融入这些区域游戏。笔者改良的区域游戏如表1所示。

六、开展活动的收获

(一)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笔者以为,幼儿教师应当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结合幼儿园的资源组织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以“毛豆”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源于幼儿在散步过程中的一个小发现,笔者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结合菜园里的毛豆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使幼儿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和其他教师的宗旨始终是让幼儿“拥抱自然,体验生活,获取知识,收获快乐,感受美好”。因此,笔者和其他教师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确保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团结、分享,完成了许多劳动任务。在活动结束后,幼儿显露出的喜悦和获得的成就感,证明了本次活动是有意义的。

(二)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

要使幼儿教育充满活力,教师还要在活动中尽量退到幼儿身后,去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且在幼儿做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帮助,从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从调控者转变为欣赏者、支持者、合作者,保护幼儿的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

(三)教师应多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社会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动手是最直观的学习。幼儿教师应当让幼儿在大自然、社会中观察、探索,获取宝贵的直接经验。在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社会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

[1]任慧娟.如何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J].动漫界,2019(24):11-12.

[2]马苏静,杨静.家长:学校课程决策的必要参与者[J].教育科学研究,2014(6):23-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