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徐心怡【摘要】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课程游戏化理念深入人心。以游戏设计教学活动,成为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路径。教师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从课程游戏化角度出发,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探讨如何设计课程游戏化项目,为幼儿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寓教于乐。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园教学;幼儿
作者简介:徐心怡(1992—),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院士路幼儿园。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课程游戏化逐渐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提高对游戏教学的重视程度,以趣味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强化各项能力,从而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实践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对游戏项目的想法,不过多干涉幼儿的游戏计划和实践。此原则正契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说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
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1]。基于此,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充分参与游戏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从而激活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活动参与者。
(二)趣味性原则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路径。游戏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保证游戏项目能够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适应性原则
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影响游戏活动开展质量。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课程时,保证课程符合幼儿的整体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兴趣特点,让幼儿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顺利完成游戏挑战,从而保证游戏课程的有效性。
(四)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强调游戏项目应具备递进性、连贯性和持续性,即游戏的难度随着幼儿的能力发展逐渐增加,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层到深层[2]。对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成长动态,逐渐增加游戏的难度与复杂性,让幼儿在游戏挑战中不断
成长。
(五)融合性原则
融合性原则强调游戏与课程的自然融合。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中,部分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出现割裂的问题,即所开展的游戏不具备教育性,所开展的课程不具备游戏性。针对此问题,教师有必要坚持融合性原则,深化对游戏与课程的理解,保证游戏与课程互相关联、相辅相成,为幼儿的学习注入新鲜活力。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实践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3]。教师可以从这五大领域出发,设计与实施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学质量。
(一)健康领域教学活动的课程游戏化
健康领域的活动强调幼儿具备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而开展体育活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路径。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将游戏融入幼儿的体育活动中,以体育游戏强化幼儿的身体素质。
以小班幼儿的体育活动为例。为培养小班幼儿掌握跳、钻、爬、跨、跑等基本技能,增强小班幼儿的身体素质,教师结合小班幼儿的体能情况,为其设计体育游戏课程“星星大营救”,并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设计具体的游戏活动。比如,为了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设计游戏活动“跳一跳,摘星星”,让幼儿比谁跳得更高,摘到更多的星星;为了发展幼儿钻、爬、跨等能力,设计游戏活动“送星星回家”,让幼儿手持小星星玩偶,灵活穿越滚筒,巧妙绕过设置的路障,将小星星玩偶送到指定位置;为了发展幼儿的跑步能力,设计游戏活动“营救星星”,要求幼儿快速找到教师事先藏好的小星星玩偶,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其送到指定地点;等等。此外,教师还在现有体育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通过丰富的游戏锻炼幼儿的体能,让幼儿在趣味运动中掌握有效的运动技能,从而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实现体育领域教学的培养目标。
(二)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课程游戏化
语言领域教学活动是幼儿认知世界、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语言经验,给幼儿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而课程游戏化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此目标。语言领域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将游戏元素融入幼儿的听说读写中,为幼儿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
以大班幼儿的语言活动为例。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语言知识,语言经验较为丰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开展儿歌游戏教学,如引入地方民俗歌谣《颠倒歌》,和幼儿一起唱道:“吃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幼儿在跟唱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些字词的搭配是反过来的,从而锻炼了语言思维的敏捷性与流畅性。或者,教师设计语言游戏“说相反”,让幼儿在了解反义词的基础上,两人为一组进行挑战,一人说出一个词,另一人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与该词意思相反的词。比如,一名幼儿讲到“坐下”,另一名幼儿需要做出“起立”的动作;一名幼儿讲到“看左边”,另一名幼儿需要做出“看右边”的动作。除此之外,教师还提高了游戏的难度,让全体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教师随机说出一个词,让幼儿集体做出与词意相反的动作,其中有一人做错大家就得重来,直到动作统一为止。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的语言经验也会逐渐丰富。
(三)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以强化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为目标。教师需要通过该领域课程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与责任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及承担责任,强化幼儿的礼仪知识,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设计具有指向性的游戏项目,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了解社会规则、培养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为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为训练幼儿的社会性,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活动。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小区的画面,给幼儿创设“社区生活—小区散步”的情境,然后要求幼儿扮演居民,或是散步,或是在器械区玩。当幼儿沉浸到情境后,教师扮演王奶奶,走到扮演散步的居民的幼儿面前,并提出问题:“住在你隔壁的王奶奶迎面走过来了,此时你应该和王奶奶说什么呢?”幼儿赶忙说道:“王奶奶好!”如此,教师引导幼儿学会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教师又扮演居民在器械区玩耍,向幼儿提出问题:“我们如果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应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幼儿走到教师旁边说:“你好,我们可以一起玩吗?”如此,教师引导幼儿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发出邀请,学会和陌生人交朋友。此外,教师还可给幼儿打造超市购物、餐厅用餐、图书馆看书、医院看病、街道志愿服务等多个生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幼儿与别人进行互动,促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交规则,从而落实社会领域课程要求。
(四)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可分为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要求幼儿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观察与探究,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并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基于科学领域课程特点,给幼儿设计多元化的科学游戏活动,带领幼儿以游戏为媒,深度探索科学知识,开启愉快的科学之旅。教师要关注幼儿平时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从幼儿所提的问题中提炼科学教育素材,然后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出有趣的科学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探索科学、发现科学,激发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心。
例如,在一次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玩起了吹泡泡游戏,在操场上跑来跑去。游戏结束后,幼儿提出了问题:“泡泡可以有几种形状呢?泡泡水是怎样调配的呢?”基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从中提取信息,设计科学游戏—“泡泡满天飞”。在这一游戏中,幼儿尝试用细铁丝制作泡泡棒,将一端弯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爱心形、圆形等,然后用这些形状不同的泡泡棒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如此,教师在游戏中丰富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实现了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的目标。教师还让幼儿利用洗洁精、洗衣液、洗衣粉、肥皂等材料调制泡泡水。幼儿一边调制,一边记录数据,从而总结调制泡泡水的材料用量。如此,教师以游戏项目强化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让幼儿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五)艺术领域教学活动的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涵盖唱歌、跳舞、绘画、手工等项目。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丰富幼儿的参与体验,培养幼儿对美的理解与表现力。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根据艺术领域课程教学的特点,给幼儿设计有趣的艺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体验艺术的魅力,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为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教师设计绘画接龙游戏,让幼儿依次在画纸上描一笔,共同完成一幅画,从而释放幼儿的创造力;或者,教师设计故事绘画游戏,利用绘本故事,让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想象,并将其画出来,从而释放幼儿的想象力。再如,在唱歌活动中,教师设计律动游戏,让幼儿认真聆听音乐的旋律,随着音乐创编动作,进行自由律动,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或者,教师设计打击乐游戏,让幼儿将身边的物品当作乐器,进行敲打,举办一场班级音乐会,从而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又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设计变废为宝的游戏,让幼儿利用熟悉的生活废旧物品做出各种具有创意的手工作品,深化幼儿对美的理解。总之,教师根据艺术领域活动为幼儿设计多样化、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品质,为幼儿的艺术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幼儿园教育可划分为五大领域,教师可以从这五大领域出发,分别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使幼儿在玩乐中增强身体素养、提升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丰富科学认知、培养审美品质,从而实现寓教于乐。课程游戏化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幼儿园教师需要持续深入探索和实践,总结教育经验,挖掘游戏教学的价值,以游戏活动创新教学形式,使游戏巧妙地融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小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途径探索[J].山西教育(幼教),2023(7):70-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