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立定跳远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卢志贤

【摘要】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立定跳远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促进其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高效落实当前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从教学优化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提高立定跳远教学质量的策略,旨在达到上述效果。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卢志贤(1983—),男,福建省漳州市平和正兴学校。

由《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知,跳远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项田径类运动技能。田径类运动包括跑、跳和投掷3类。跳跃项目包括跳高和跳远等。此类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弹跳力、身体控制能力和灵敏性,增加学生跳跃的高度和远度。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立定跳远教学,通过开展有效的动作指导、项目训练等活动,使学生扎实掌握立定跳远的技能,提升其立定跳远的能力。

一、立定跳远概述

立定跳远指的是不用助跑,从立定姿势开始的跳远。立定跳远可以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和弹跳力,与上下肢配合的默契度、肢体运动的灵巧性存在关联。

在立定跳远过程中,跳跃的远度一般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力量因素。跳跃时,下肢肌肉需要用力,踝关节需要跖屈。二是协调因素。跳跃时,上肢与下肢肌肉需要协调用力。三是摆臂因素。摆臂的作用是增大带、领、提、拉的动作力度。这些动作的力度越大,跳跃距离越远。四是能量转换因素。从物理角度来看,在立定跳远中做出站立、摆臂、下蹲等姿势,是为了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提高初速度,增加跳跃的距离。

二、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在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立定跳远各阶段的动作要领进行详细讲解。针对预摆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双脚站立姿势,同时用语言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如“两脚与肩同宽”“两腿稍微分开”“膝关节稍微弯曲”等。另外,学生还应当注意预摆阶段的双臂摆动,知道摆臂与呼吸之间的协调方法,即手臂抬起时吸气,手臂落下时呼气。针对起跳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起跳时双脚的站法,使其掌握提高瞬间爆发力的方法,知道在双脚蹬地时,应微曲双臂,再向斜上方摆动双臂,在跳跃时伸直双腿。针对腾空阶段,教师要讲解手臂、双腿、双脚等各身体部位在空中应当呈现的状态,让学生掌握舒展身体的方法。针对落地阶段,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蹲坐或摔倒的情况,要教授他们正确的收尾动作,告诉他们如何控制身体重心,脚的哪个部位先触地,等等。

对于上述立定跳远动作要领,教师需要在初中体育课程中运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教授,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同时需要增强立定跳远实践训练的安全性。

三、初中立定跳远教学的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讲解动作要领

对于运动项目教学而言,动作讲解通常是最有难度的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动作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学生较难通过观看教师的现场演示掌握动作要领。而且,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肌肉变化、力量变化、呼吸变化等,也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运动的原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动作要领及运动原理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视频画面详细讲解活动[1]。

在立定跳远动作要领讲解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立定跳远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立定跳远的运动过程;再利用视频软件中的慢放、暂停、放大、圈画等功能,生动讲解各阶段动作要领。比如,教师可以先用慢放功能反复播放预摆阶段的画面,用暂停功能定格关键动作所对应的画面,再用放大、圈画功能对关键动作进行细致讲解。又如,教师可以定格视频中的跳远者处于腾空状态的画面,讲解此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学生需要完全舒展身体,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保持放松,并且使向后蹬的双腿与向前伸的双臂尽量处于一条直线上。

教师利用视频开展动作要领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立定跳远过程中手臂、腿部、关节等各部位的状态,各部位在每个阶段的发力方式,以及不同动作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二)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受到运动习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肢体灵活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差异化的运动能力。对此,在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信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分层教学活动,为班上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自主练习。这样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满足他们不同的立定跳远学习与练习需求,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2]。

教师需要先对班上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形成初步认识,同时观察每个学生当前阶段的运动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据此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再针对不同能力、不同需求的学生合理创设立定跳远练习任务。例如,A层级学生的特点是: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爆发力较强,但是对立定跳远的部分动作要领掌握得不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两人一组的练习活动。小组内的两个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对方的立定跳远动作,找出并纠正其中的错误之处,如腾空时没有完全舒展身体、落地时脚掌先着地等,进而改善立定跳远的学习效果。B层级学生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肢体协调性较强,领悟能力较强,但爆发力较弱,跳跃距离较近。对此,教师可以围绕发力方式设计高抬腿练习、双脚蹬地练习、急停疾跑练习等,旨在提高他们的爆发力。C层级学生的特点是: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弱,肢体协调性有待提高。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基础动作要领练习、呼吸与肢体动作配合度练习、肢体协调性练习等。

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特点,能减轻学困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压力,又能使班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立定跳远练习,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训练兴趣

提升运动能力关键在于坚持训练。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主动练习立定跳远的兴趣,需要进一步优化训练的方法,开展具有趣味性、激励性特点的训练活动,如模仿比拼活动、小组游戏活动、目标激励活动等。

1.开展模仿比拼活动

在立定跳远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创设模仿比拼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教师需要先演示立定跳远中各阶段的动作,再抽选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时,跳的距离远的学生可以作为被模仿者,其他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模仿和提出挑战。其他学生在挑战时若能跳出比被模仿者更远的距离,则成为新的被模仿者[3]。

教师在将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演示完一遍后,可以针对预摆、起跳、腾空、落地4个阶段分别组织学生参与模仿比拼活动。比如:学生需要模仿预摆阶段的站立姿势和摆臂动作,比拼姿势和动作的准确度;模仿起跳阶段的双脚站法及发力方式,比拼起跳时的瞬间爆发力以及四肢的协调程度;模仿腾空阶段的身体状态和手臂等部位的变化情况,比拼腾空时身体姿势的标准性;模仿落地阶段双脚、双臂的动作和身体重心位置正确的姿势等,比拼落地的稳定性。学生通过模仿比拼,能够更加重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同时在比拼过程中纠正错误。

2.开展小组游戏活动

在学生基本掌握立定跳远的运动技巧之后,教师可以创设小组游戏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练习立定跳远的积极性,使其在小组互动、小组合作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运动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立定跳远接力游戏。此游戏需要各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立定跳远任务(跳跃的次数不限),到时间后,累加每个成员的跳跃距离,再由教师比较各组的最终结果,评选出成绩最好的3个小组。在游戏中,各组若想取得好成绩,需要合理安排组内成员跳跃的顺序、次数等。如果甲小组内的大部分成员跳的距离均较远,那么该小组就可以减少跳跃的次数,通过延长准备时间,增强每次跳跃的爆发力;如果乙小组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那么该小组就可以增加跳跃的次数。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游戏活动,既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向他人学习正确的立定跳远方法,又能提升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训练的动力。

3.开展目标激励活动

在学生扎实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之后,教师可以开展目标激励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制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训练目标,利用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立定跳远训练的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4]。

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根据班上每个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状况设计目标。比如:教师可以针对综合能力较强、平均跳跃距离为1.6—1.8米的学生,设计“跳到2米”的目标;针对爆发力较强、落地稳定性较弱、平均跳跃距离为1.6米左右的学生,设计“平稳落地”和“跳到1.7米”这2个目标;针对运动能力较弱、爆发力较弱、平均跳跃距离为1.4米左右的学生,围绕爆发力和跳跃距离2个方面,设计“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爆发力;尝试跳到1.6米”的目标。另外,当学生达到目标要求时,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通过开展目标激励活动,既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勇于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又能有效激发自身的潜能。

(四)改进考核方式,提升立定跳远能力

教师为了减轻学生考核的压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考核活动的兴趣,需要合理改进立定跳远的考核方式,如组织立定跳远表演赛、立定跳远小组赛等。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完成考核任务,提高立定跳远的能力。传统的立定跳远考核通常是学生在规定时间或规定次数内完成立定跳远动作,之后由教师根据考核标准进行打分。这样的考核比较枯燥,容易影响学生最终的运动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增强考核方式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考核空间,设计一些能够提升他们成就感的考核活动[5]。

例如,教师可以以立定跳远小组赛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规则为:教师按照同组异质原则合理分组,确保每个组的综合实力相近。在比赛过程中,各组需要自行安排成员的参赛顺序。每个成员有3次立定跳远的机会,跳完3次后选取最好成绩。在比赛结束后,各组对所有成员的最好成绩累加的结果进行比拼。考核的内容为:考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综合体育素质,对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评比各组的综合实力,各组的成员之间的配合度、默契度;判断每个成员是否有集体荣誉感,是否有互帮互助的意识。

教师通过优化考核方式,设计更具灵活性、开放性的考核活动,既可以消除学生对考核的消极情绪,又能增强学生与同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能力,使各组的成员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学生也可以在同组成员的鼓励与帮助下,增强运动的信心,习得立定跳远的技能。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立定跳远教学而言,教师若想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科学优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清晰呈现立定跳远的动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同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更有层次、更有趣味性、更加合理的训练与考核活动,使其通过完成各种运动任务,提升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冉海华.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方法与训练技巧[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2):169-171.

[2]刘陈东.初中体育立定跳远关键动作矫正及训练指导策略[J].亚太教育,2023(8):72-75.

[3]石朝辉.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1):100-102.

[4]徐敬国.初中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分析[J].田径,2023(4):18-19.

[5]段世雄.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视野,2023(2):71-7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