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时事播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晓【摘要】时事播报选题多样,形式生动有趣,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学习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域,设计时事播报活动。在选择时事播报的素材时,教师要基于课程要求,选择伦理问题引导学生践行社会公德,选择法治问题引导学生懂得守法用法,选择公益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担当精神。在安排时事播报活动时,教师要聚焦生成资源,将时事播报融入导入、探究和拓展学习等环节中。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体现可操作性,要让时事播报内容呼应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化责任意识;要引导学生围绕典型案例客观分析,涵养健全人格;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事播报;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张晓(1989—),女,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时事播报活动。时事播报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话筒或者镜头前进行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选取近期发生的时事新闻或热点,以多元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并进行口头播报与评述。时事播报活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教师要探讨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时事播报活动,优化播报素材,把握教学时机,细化教学要求,这样才能让时事播报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基于课程需求,搜集时事播报的素材
(一)伦理问题,践行社会公德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的需求,了解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然后围绕它们搜集时事播报的素材。社会公德、法治观念、责任意识,这些都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公德,教师可以选择和伦理问题有关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交流探讨。
在教学“让家更美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与伦理问题有关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扮演当事人,在演绎生活场景的同时,思考自己该如何和家人相处。教师可引入有关隔代教育矛盾的新闻:杨女士经常给孩子读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教导孩子要对长辈使用敬语,和朋友相处要文明礼让。可是,让杨女士心塞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却对孙子实行“放养政策”。围绕该时事新闻,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若干问题:“家庭成员之间要如何相处才能解决矛盾?作为晚辈,发现长辈有不当的行为,该如何劝阻才能避免伤和气?”“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社区工作者要如何处理家庭伦理矛盾,构筑和谐社区?”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内容,伦理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社会公德问题,逐步端正自己的言行[1]。
(二)法治建设,懂得守法用法
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和法律有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时事播报,并思考为何要守法,该如何合理用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教学“凝聚法治共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门案件用于新闻播报。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法律问题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如教师可以围绕“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个主题,整合一系列新闻,包括“购买商品房遭遇开发商抵押,消费者的权利如何保障”“游客遇‘天价麻辣烫’106元一份?官方通报来了”“银保机构消保新规施行 明确保护消费者八项权利”等。在新闻播报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合法权益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果发现自己的权益被损害,该如何处理?通过新闻播报,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全方位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时事播报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守法用法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三)公益活动,弘扬担当精神
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让他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和公益活动有关的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在播报中思考自己该如何加入其中。
围绕“服务社会”一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新闻,如“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榜样少年—志愿服务在行动”“广州青年开展志愿活动 彰显青春底色”“黄渤海新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少年分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新闻播报。在时事播报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如:青少年为何要加入服务社会的活动?青少年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你是否参加过公益活动呢?活动的内容是什么,你得到了哪些收获?通过播报公益活动类的新闻,学生认识到参与公益活动是体现担当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使得他们积极思考自己是否也应该加入类似的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聚焦生成资源,捕捉时事播报的契机
(一)导入时,坚定政治方向
时事播报应该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环节。教师要避免生硬地将时事播报插入课堂教学,而应该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生成资源,捕捉时事播报的有利契机。在教授政治方向等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感觉理解有难度,缺乏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引入时事播报,用时事新闻唤醒学生的共情心理,引导他们积极探究我们要坚守的政治方向是
什么。
在导入“基本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政治方向是指阶级、政党、政治集团及其成员前进的政治道路和发展指向。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组织时事播报活动,让学生演播“发挥党建引领优势 助力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闻。该新闻中提到要“坚决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是否知道我国的政治方向是什么?政治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如何坚定政治方向?”学生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探究这些问题。由此可见,在课堂导入时加入时事播报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时,明晰价值取向
学生在展开探究实践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进而产生困惑。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时事播报环节,将问题融入具体的新闻情境中,让其变得具体,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展开深入探究,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学生自主探究“多彩的职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思考什么职业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学生认为:“我将来要选择的职业一定要是高工资、高回报的。不过,有些职业比较危险,就算待遇很好,我也不会考虑。”通过分析该学生的表达,可以发现他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认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时事播报活动,让他们围绕“最美逆行者”这个主题,自主搜集播报内容,如可以选择消防员在火场救火等内容。在播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逆行者’难道没有考虑过生命的可贵吗?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勇往直前,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呢?他们的故事对你的择业有什么启发吗?”教师结合具体的时事新闻展开分析,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其中感悟知识,升华情感,在探讨和思索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拓展时,升华家国情怀
在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播报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拓展探究。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和家乡发展变化有关的新闻,让他们通过时事播报活动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家国情怀。
在“正视发展挑战”这节课的拓展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行动,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看看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是什么,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搜集到足够的素材后,学生需要整理这些资料,自主编写新闻稿,并用时事播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需要在时事播报中展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用视频和文字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现状;二是要用评述的方式,说说当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三是要尝试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说说该如何正视挑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例如,有一名学生在时事播报中提到家乡的粗放型农业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他认为应该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融入农业发展中,为家乡培养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让家乡的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教师将时事播报和课后拓展学习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独立思考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三、指向可操作性,细化时事播报的要求
(一)呼应课堂,深化责任意识
在具体组织学生参加时事播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向可操作性,细化活动的具体要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指导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搜索和责任意识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明白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社会活动等都是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节课时,教师要选择和青少年有关,且能展现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例如,教师可以选择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的新闻,让学生说说这些新闻对自己的启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切实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发成立小组,参与社区组织的助老公益活动。学生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了老人,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在社区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时事播报的内容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亲切,在参加活动后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二)典型客观,涵养健全人格
在组织时事播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典型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客观分析,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想法融入表达中。
结合“做更好的自己”这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时事播报活动。播报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新时代有哪些杰出的青年,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例如,有一名学生找到一个例子,某青年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却自尊自信,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仅在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而且还参加了助残的活动,帮助其他的残疾人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此案例展开客观分析,主要探讨该青年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他采用了何种方法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该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人形成坚韧弘毅的性格。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展开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这名残疾人自尊自强,形成了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又要如何激发自己的自信心呢?”在典型案例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客观分析,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升健全人格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深度思考,发展批判思维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时事播报中说清楚新闻的内容,更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合理利用网络”是一个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时事播报活动,让他们了解国家为了防止青少年沉溺网络,制订了哪些规定,各个网站对青少年上网有哪些限制。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新闻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辩证思考:“有人认为,既然青少年很难控制自己,那么索性规定所有的青少年都不准上网,为什么还要设立‘防沉迷’的规定呢?对于这种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用‘一刀切’的方法阻止青少年上网,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青少年要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在深度思考中,学生逐步突破时事新闻的表面,深入探索其内涵,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时事播报具有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播报,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挖掘时事播报的素材,把握教学时机,优化教学指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基于“立德树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8):53.
[2]秦二彬.元认知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J].初中生世界,2023(4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