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挖掘地理教材资源,探索育人的新途径

作者: 姜筱敏

【摘要】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拓展多元化的育人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挖掘其中的育人资源,以人为本,开展综合性教学,实现地理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材资源;育人路径

作者简介:姜筱敏(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教材中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思想,将其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体验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国家多元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教师可细心梳理地理教材,找出其中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认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的热情。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民族”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民族文化常识的学习与爱国情怀的培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我国民族基本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人口比例、民族政策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不同民族的节日欢庆场景,比如播放傣族的泼水节视频。在学生看视频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泼水节的来历以及泼水节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教师也可借助图片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建筑、美食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教材没有详细介绍的民族知识,完善民族知识结构。如通过图片,学生可看到以圆帽和头巾为主要标志的回族服饰,以色彩斑斓的图案为特色的藏族服饰,以精美的刺绣为主的苗族服饰;等等。教师通过图片展现,能让学生了解生动的民族知识,进而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1]。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进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可以看出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智慧,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型学科。教师可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知识点,向学生传授一些生活技能,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地理教材中的生活智慧,对接学生的生活能力,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让学科育人理念在地理课堂落地。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的教学为例。

在教学前,教师确定育人目标: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灾害,分析我国几种常见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演练避灾逃生,使学生提高生活技能。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先呈现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聚焦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灾害出现的一些前兆,比如鸟突然间大量聚集在一起,鱼不安分地跳出水面,家里的猫狗不安地走来走去等。教师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也要留意一些动物的异常行为,从而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意识。

在知识讲授环节,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防范措施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创设地震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有的学生说马上躲到桌子底下,有的学生说抱住头跑出教室等。接着,教师播放地震逃生讲解视频,并和学生一起梳理出可行的自救措施。通过学习,学生能学会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课堂实践环节,教师开展地震逃生演练活动,引导学生在班长的带领下有序沿着事前规划好的路线跑到空旷的场地上。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会对自然灾害的地理知识印象深刻,还会掌握有用的生活技能[2]。

可以看出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智慧,教师能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通过充分的互动学习,使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从这样的地理课堂中能汲取生活智慧,掌握生活技能,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也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育人的重要内容。地理教材中包含大量的自然景观,如河流、海岸线、冰川、沙漠、草原、森林、火山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资源。在课堂中,教师可呈现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让学生通过了解自然景观对人类的重要价值,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宝贵之处,从而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自然,提升生态意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地区分布差异等,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上课前,教师开展一项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郊外实地考察农田、河流、草原等,让学生直观看到我国对不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比如,在农田利用和保护方面,学生看到有人用无人机在农田上方喷洒农药,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已经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利用农田;学生看到田边有写着“永久性农田”的牌子,教师告诉学生这说明这些土地只能用作耕地,不得用来盖工厂、修公路等。在河流利用和保护方面,学生看到河岸边有介绍“河长制”的牌子,教师告诉学生河流之所以那么清澈,是因为我们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保护。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加深了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理解,并意识到公民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各种自然景观视频,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长江、洞庭湖、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原始森林等。在丰富的画面和生动的讲解里,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不同自然景观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进一步地,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自然景观,分析该自然景观形成原因、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派小组代表进行介绍。比如,有的学生小组选择了青藏高原。首先,学生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教师趁机强调自然规律的神奇,引导学生尊重自然规律。接着,学生分析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低氧、高寒、生物丰富多样等特点,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同时感佩自然界生物顽强的生命力。最后,学生介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增强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然景观,理解自然景观的文化意义[3]。比如,教师介绍我国古代丝绸之路途经的戈壁、沙漠、草原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分析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影响,再让学生对比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之路在路线上的不同之处,并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其原因。通过此环节,学生的生态意识会提到新的高度。

可以看出来,教师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景观,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让学生尊重和爱护自然环境,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成长话题,启迪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敏感阶段,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各科教师都应借助学科知识教学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借助学科知识的智慧摆脱困扰,坚定前进的脚步。地理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成长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4]。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河流的作用和概念、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长江与黄河的开发与利用等知识,还可从中挖掘一些成长话题,启迪学生。如在讲到黄河时,教师先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的形状以及主要支流,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学习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黄河的忧患与治理。然后教师创设让学生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并用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黄河治理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同学们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黄河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以及人们是如何积极应对挑战的。在学生思考和回答人们如何应对黄河治理的挑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也思考自己应对困难的做法。

可以看出来,教师将黄河的忧患、治理与学生的成长话题结合起来,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分析问题,从地理知识中汲取人生智慧,获得解决困难的力量和方法,也能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延展了地理学科的育人范围。这样的教学让地理学习多了一些亲近感,少了一些陌生感[5]。

结语

地理教材不仅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要用好教材,将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思想的培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接触社会、文化、环境等多领域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地理学科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卫红.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兰州传统民居的传承和保护”为例[J].甘肃教育,2024(6):69-73.

[2]郑心明.人文关怀下的高中地理学科育人方式探索[J].新教育,2023(32):115-116.

[3]江静华.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地理主题式教学探究: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J].地理教学,2023(21):13-16.

[4]蒯正聪.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10):38-41.

[5]李军杰,蒋培幸.凸显地理综合思维,构建育人课堂:以“认知区域—走近青藏高原”为例[J].地理教学,2023(10):60-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