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理念下“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向

作者: 王赛男

统整理念下“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向0

【摘要】学科实践是落实素养目标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校将学校周边长江岸线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统整,促进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整合。文章通过梳理“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价值与内涵,系统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炼单元任务主题、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设计系统学习活动等策略,旨在为学科统整课题研究和区域课改研究提供案例样本。

【关键词】“长江生态文明资源”;学科统整;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学科统整的案例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2021/02/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赛男(1987—),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作为一所濒江小学,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下文简称“我校”)探索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堂文化建设融为一体,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结合长江这一地方资源,收集整理“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经验,旨在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价值与内涵

(一)起源:基于实际,延展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要整合学科知识,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要围绕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开展综合课程,强化育人功能。结合长江这一地方资源,进行“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统整的研究,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路径。我校语文组开展“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统整的研究,探索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堂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旨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发展:通过交际,整合过程

一是落实学科素养。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2]。我校教师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意识,以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为准绳,以“贴近学科特点、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渠道,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的并进式发展。二是弘扬文化价值。稳健的经济发展、厚重的历史文化、丰饶的地方物产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积淀了丰厚多元的长江生态文化。我校教师挖掘、融合其中优秀的课程教育资源,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三)走向:超越边际,提升素养

一是要符合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相关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对照新课标“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以“像文学家一样阅读”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专题,参照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设计相关联的专题学习活动。二是促进学科融合,教师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为线索编排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学科元素,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丰富课程内容。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有价值的话题和问题,挖掘所在地特色鲜明的地域素材,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内容与要求

(一)整合多类资源,整合关联的实践内容

我校对地域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梳理,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些资源的独特性质与潜在价值,秉持择点而用的原则,确保所选资源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发挥地域资源的独特优势。如自然资源有长江生态养殖基地,人文资源有象墩遗址、楠木厅、锡剧,生产性资源有e农庄生态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公共设施资源有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常州圩塘渡口等。

(二)创设活动任务,铺设进阶的实践路径

我校通过利用三个工具、三个方法,实现“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首先是三个工具,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使用好各学科教材、课程标准、教师参考用书,熟悉各学科课程内容和要求,为实现“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其次是三个方法,我校教师细致梳理课程资源,从学科教材中挖掘拓展项目,从课程资源中倒推关联教材内容,给现有课程资源补充学科教材内容,实现“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互相促进与融合。

(三)融通学习主体,创建融合的实践共同体

“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要求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过程必然涉及多个主体的互动与参与。为有效推进语文学习活动,参与者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一个实践共同体。根据语文学习活动所处的不同情境,这个实践共同体又可分为交际情境内的实践共同体和交际情境外的实践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根据情境需要体验多种角色。

三、“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单元,对接课标,提炼单元任务主题

“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4]。在长期实践中,我校梳理了“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通点,构建了融合的实践共同体。例如,教师设计了“江边生活美如画”的单元主题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了解真实乡村生活,感受作家笔下的乡村美,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再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技巧,描绘和赞美自己的家乡,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整合资源,关联生活,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我校从本地特有的资源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基于“在江流课堂里学习成长”的中心任务,围绕“江河与课堂”“生长在长江之乡”“在长江边做研究”三个主题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见表1)。

三大主题活动分层进阶、各有内涵、互相支撑,呈现了不同的课程视角。“江河与课堂”主题:立足课堂,立足校园,将真实的生活场景与课堂教学情境有机联系,旨在建立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生长在长江之乡”主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其发现从小生长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感受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产业特色,以此拓宽学科育人渠道和学习路径。“在长江边做研究”主题:突出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之后,通过在长江边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实现深度学习。

(三)聚焦主题,强化实践,设计多元学习活动

“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涉及的领域众多,从个人生活到家庭的温馨天地,再延伸至学校的知识殿堂、社会的多元脉络、国家的宏大格局,层次丰富而深远。学生的视角也随之不断拓展,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到自然世界、文化瑰宝、科技前沿,每一处都充满了新的视角与知识。比如,在“为家人计划长江港口一日游”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共同为家人设计长江港口一日游的路线。这样贴近真实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长江的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评价建议

(一)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实施、课程落实等维度初步构建评价体系和标准(见表2)。其中,“长江小主人成长手册”注重过程性评价,“长江—我的家”关注表现性评价,“长江代言人”注重综合性评价,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

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以课程“和鸟儿一起看世界”为例。有的学生分享他们对长江濒危鸟类的了解,以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呼吁大家关注鸟类保护这一议题。有的学生则介绍自己观测鸟儿的独特方法,包括所使用的专业观鸟设备、合适的观测地点等,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还有的学生现场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鸟窝,展示了独特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这些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方式不仅营造了轻松的评价氛围,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促进了班级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二)对教师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方面,学校通过集体研讨、现场听评课等方式评价教师在课程统整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表现,融合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专家点评等,确立了以下“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教师评价要求(见表3)。

“长江生态文明”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虽然本研究已经初具成果,但要将这些资源系统化、细致化地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并建立起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统整方式,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长江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价值,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的学习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J].语文学习,2022(5):4-10.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202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4]周彦,李亮.积极推动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语文学科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体会[J].小学语文教学,2022(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