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只“刺猬”都值得被看见—浅谈班主任如何拥抱“刺猬”

作者: 陈鹤峰

【摘要】“刺猬”是班级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班主任在带班育人的过程中需立足“慢德育”教学理念,从选择相信到用心看见再到用情柔化,一步步看见“刺猬”,等待“刺猬”变得柔软。在此过程中,二者会彼此影响,实现共同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拥抱;技能教养法

作者简介:陈鹤峰(1978—),男,江苏省无锡市南湖中学。

班主任在带班育人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性格顽劣、不服管教、言辞带刺、态度冷漠,惯于用“盔甲”保护自己,笔者称之为“刺猬”。这类学生通常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那么,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制订教育策略,让这些“刺猬”变得柔软呢?笔者以自身教育经历为例,谈谈班主任应如何拥抱一只只“刺猬”。

一、相信“刺猬”,寻找方向

班主任在面对“刺猬”时,应避免采取“大棒政策”,“针尖对麦芒”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者要相信学生。因此,班主任要认识到,“刺猬”也是学生,是学生,就会有纯真、柔软、真挚的一面,只不过他们在受到攻击时,会将身体蜷曲起来,形成一个刺球,用刺来保护自己。班主任需要调整心态,不能急于一时,而要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慢慢走进“刺猬”的内心,用眼睛去观察他们,用心去寻找突破口。

二、看见“刺猬”,耕耘心灵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生命都渴望“被看见”。“被看见”是一种被关注,更是一种被理解、被懂得。班主任需要慢下来,思考如何让一只只小“刺猬”被看见、被发现、被关注,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他们变得柔软。每只“刺猬”的情况不一样,班主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让他们真正“被看见”。

(一)用心守护,做温暖的“看见者”

1.爱润心田,向阳生长

有些学生之所以变成“刺猬”,和家庭环境脱离不了关系。班主任要做有心人,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在笔者所带的这个班里,大多数学生都是新市民子女,父母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对子女的关心不足。在学校的帮助下,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联系就近社区,助力爱心人士和学生结对,让学生感受到社区的关心;邀请爱心企业走进班级,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分享个人和企业的奋斗故事,让学生明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让学生安心读书,还能激励他们发愤图强。

2.精神之旅,始于书香

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一些“刺猬”之所以态度冷漠,源于其内在力量不足,班主任需要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精神世界。笔者把自己家中的部分书籍捐给班级,和学生一起阅读研习,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力量,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笔者还买来了绘本《柔软的刺猬》,在班会课上和学生分享这本绘本,并将书中的“无论你正经历多么艰难的时刻,一切终将过去,而你并不孤独”这句话作为“刺猬班”的格言,让学生从绘本中发现自己,找到力量。

3.温情招呼,最美旋律

有些“刺猬”行为粗鲁,反映出他们的行为习惯未养好。对此,班主任可以从微习惯培养开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笔者经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刺猬”不会和人主动打招呼。要让他们学会打招呼,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于是,笔者每天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对进班的每个学生说一句:“早上好。”在笔者的坚持下,渐渐地,主动打招呼的学生从少到多。看到他们的变化,笔者很欣慰,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每一声“老师早”。后来,学生们不但学会说“老师早”,还学会说“老师好”“老师再见”。这三句温情的话语成了班级里最优美的旋律,温情三语让一只只“刺猬”的尖刺逐渐变得柔软起来。

(二)换位思考,做心灵的解锁者

从物质到阅读再到习惯,这是“看见”的第一步,需要班主任走得温和而坚定。在此基础上,班主任需要进一步走近学生,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作为班主任,只有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班主任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打开学生的心扉。

1.读懂需求,拨动心弦

初二上学期,班级里迎来了一名转学生,他个子高高的,头发黄黄的,还穿着洞洞裤,这名突如其来的“刺猬”(小A)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笔者发现,小A上课时眼神游离,下课后不和同学交流,经常不完成课后作业。自习课上,即使他不讲话,你也可以感觉到他内心的杂草十分茂盛。他的眼神和姿态流露着迷茫与不屑,甚至还有一丝挑衅。面对这只“刺猬”,笔者知道,站在成人的视角去教育他,触动不了他的灵魂,只有从他自身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想象成他,思考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理解他成长中的痛,给予他成长的需要,才能软化他、改变他。

每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需求,教师必须通过行为读懂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心理营养,才能拨动学生心弦。通过了解小A的家庭情况,笔者得知,小A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婚后,对于母亲的离去,他很伤心,也很痛苦,内心需要母爱的滋润。于是,笔者联系了小A的母亲,告知其小A的情况,并建议小A的母亲与他定期联系,给予他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灵上的慰藉。此后,小A的母亲定期和他见面,陪他过节。母爱滋润了小A的心灵,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渐渐地,小A身上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2.倾听故事,融通心灵

通过了解小A的家庭情况,笔者知道了发生在小A身上的故事,于是站在他的角度试图理解他,与他产生共鸣,寻求灵魂的碰撞。父母离婚后,小A虽然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可几乎没有交流,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小A对父亲还有些敌视,认为父母离婚是父亲的责任。为了让小A理解自己的父亲,笔者邀请其父走上班级的“家长讲坛”,讲述自己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小A的父亲流下了泪水。在父亲讲故事的时候,虽然小A是趴在桌子上的,但笔者知道他一定在认真倾听,知道父亲的讲述在他的内心荡起过

涟漪。

教育需要倾听,更需要生活的体验。国庆假期,笔者布置了“我和父母换换岗”的实践作业,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实践日记。读着小A的日记,笔者感觉到小A有了初步的自我反省,有了对父亲工作艰辛的理解。某个周末,笔者布置了命题周记《我眼中的爸爸》,要求所有的学生侧重于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小A写得棒极了,笔者把小A的周记拍照发给了小A的父亲。读着儿子的周记,父亲十分感动。于是,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小A的父亲写一篇《我眼中的儿子》。在“感恩父母,拥抱亲情”班级家长会上,小A读着父亲写的《我眼中的儿子》,泪眼婆娑;父亲读着小A写的《我眼中的爸爸》,几度哽咽。读完后,笔者鼓励小A父亲主动拥抱儿子。在音乐的感染之下,小A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当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碰撞出热泪盈眶的拥抱时,他们的心灵也会渐渐融通。

3.学习技能,心藏优雅

当小A和母亲、父亲的关系得到修复后,他内在的力量和勇气也在逐步增强,他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自己,定下改变自己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帮助小A改变,笔者运用芬兰的本·富尔曼医生和他团队创立的技能教养法实施一系列措施。该教养法的关键点是转化,即把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

一般来说,技能学习由易到难,从学生容易做到的开始着手。比如,笔者和小A商议先从他的外在形象开始转变,学习如何“正衣冠,端容貌”。为了支持小A改变自己,笔者发动全班同学一起鼓励他,给他信心。一个月后,小A不仅仪容仪表规范,还会善意提醒同学注意仪容仪表,俨然成了班级里的仪容仪表标兵。外在的改变完成后,笔者又和小A商量改变自己的内在,学习下一个技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小A始终坚持,慢慢地,他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转变。

中考结束后,小A送给笔者一张迷你卡片,上面是他精心绘画的一只小刺猬,旁边附有“身如刺猬,心藏优雅”八个字。笔者将这张卡片夹在班级纪念册中,永远珍藏。

(三)双向奔赴,做同频的共振者

教育就是一场师生的双向奔赴,奔赴在每一次的相遇中,灵魂与灵魂互相推动;奔赴在每一次的对话中,生命与生命相互探讨;奔赴在每一次的成长中,老师与学生相互成就。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到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1]。好的教育,一定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师生彼此滋养,同频共振。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既要当学生的老师,做学生的暖心人,又要做学生的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

在中考前夕发生的一件“绿植事件”,曾经让笔者非常惭愧。当时,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知了在窗外一声声地叫,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没有及时给班里的绿植浇水,不到几天,就有一盆绿植枯萎了。班级里负责养花的一名“刺猬”学生(小B)非常愧疚地问笔者该怎么办,笔者看了看这盆绿植,说“扔掉吧”。可是午饭过后,笔者却看到小B和几个同学围在走廊上,小心翼翼地修剪那盆枯萎的花,看到笔者走过来,他兴奋地说:“老师,老师,你看,这盆花没有完全死掉,还有一片叶子活着。”笔者仔细一看,果然还有一片叶子没有枯萎。看着这片在风中摇曳的绿叶,笔者心生惭愧。

回到办公室后,笔者陷入沉思。一直以来,笔者对于师生相长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如今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放学前,笔者捧着只剩下一片叶子的绿植,和学生一起分享中午发生的故事:“今天老师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是你们帮老师弥补了错误,感谢你们。从三年前和你们相遇以来,你们一直作为老师的学生存在,但今天,老师却做了一回学生的学生,我非常开心,也很幸福。”还没有说完,学生们就自发地鼓起了掌。在掌声中,笔者看到了教育的美好,更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小“刺猬”们不但柔软了自己的尖刺,还柔化了他人。

叶圣陶曾说,“先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班主任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换位思考,才能让教育更有力量,才能和学生同频共振。

三、柔软“刺猬”,彼此成长

笔者在与“刺猬班”的“刺猬”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但在解题的过程中,笔者一步步走近他们,让他们懂得了“阅读是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文明招呼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让他们学会运用故事表达、技能学习等方法来化解问题,让他们的“尖刺”逐渐变得柔软。与此同时,他们也让笔者理解了“先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的真谛,明白了“敬畏学生是一种态度”,懂得了“跟随学生视角才能读懂学生内心”,开始追寻直达心灵的教育。

结语

每只“刺猬”都需要被真正“看见”,“看见”是一场师生情感的双向奔赴、彼此共情和共同成长[2]。在面对一只只“刺猬”时,班主任应该选择相信、用心“看见”、用情柔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彼此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

[2]吴雅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真正“看见”[J].江苏教育,2024(2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