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其境 悟于心
作者: 陈晓茵【摘要】文章讨论了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初中民歌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如用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以及引导学生通过方言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等,期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科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关键词】情境创设;文化理解;问题设计;实践活动;方言演唱
作者简介:陈晓茵(1973—),男,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指出,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在指导初中学生完成“听赏与评述”这一学习任务时,应让学生逐步积累“一定的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戏曲的听觉经验,能模唱短小的民歌或戏曲片段,初步了解部分戏曲的行当和表现形式,知道相关常识,了解其他基本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由此可见,初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开展民歌教学时,利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顺利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1]。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内涵与作用
情境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图片、视频等创设的,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并且可以沉浸其中的教学氛围和物理环境。笔者以为,要真正理解音乐之美、音乐之魂,学生需要了解音乐之根。具体而言,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提升文化理解素养,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学习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悟,然后据此分析音乐作品的歌词和旋律[2]。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民间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3]。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十分重视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文化情境,尤其是在中国民歌和民族器乐教学中。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讨论在初中民歌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二、在初中民歌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一)追着学生问—用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其自然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但要让问题充分发挥作用,教师需要精心思考教学方案,设计出具有明确指向性、良好生成性的好问题,让问题成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思考作品的意境。笔者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时,追着学生问,往往可以收到奇效。
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包含多首蒙古族民歌,既有节奏整齐、旋律优美、结构工整的叙事短调《银杯》,也有节奏自由、旋律舒展且辽阔、句尾悠长的长调民歌《牧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可见,这部分教学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展示了内蒙古人民在草原上生活的情况,然后播放内蒙古艺术家演唱《银杯》《牧歌》的表演视频,让学生由此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美感。
接下来,笔者主动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理解《牧歌》等作品。笔者先提问:“如果你有机会演唱《牧歌》等作品,你觉得在什么环境中演唱这些民歌更合适?”在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在较开阔的环境中演唱这些蒙古族民歌更合适。笔者继续提问:“在内蒙古,有什么地方满足‘开阔’这一条件呢?”“辽阔的草原!”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在称赞学生的回答后,笔者带领学生哼唱谱子,并在这一过程中继续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了吗?”经过思考和交流,学生发现《牧歌》等作品长音较多(长调民歌气息悠长),低音先往上扬再慢慢往下(长调民歌旋律为线型),而且仅有两句(长调民歌为上下句结构)。
在学生基本理解歌曲的特征后,笔者结合长调民歌的特色提问:“同学们,《牧歌》这首歌曲适合什么演唱形式?是独唱,还是齐唱,或者合唱?”学生很快回答道:“独唱!”“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首歌曲的节奏只适合独唱,还是因为这首歌曲一开始就是个人演唱的,所以它具有现在的音乐特征呢?”笔者追问道。在思考和讨论之后,学生表示:“应该是因为这首歌曲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在草原上放牧时演唱的。”笔者继续追问:“在草原上放牧时,人们会看见什么呢?人们看到的东西与这首歌的内容是否有关联?”有学生迅速回答:“在草原上放牧时人们可以看见草原、牛、羊、蓝天、白云……”笔者立即总结道:“是的,这些内容也是长调民歌的主要歌唱内容。既然《牧歌》是一个人在放牧的时候唱的,那么《牧歌》寄托了什么情感呢?”在思考后,不同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学生认为“《牧歌》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也有学生认为“《牧歌》表达了对草原的赞美”,还有学生认为“《牧歌》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笔者由此总结道:“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可以说,《牧歌》是一个人唱给牛、羊、草原听的,是人与自然、天地的对话。”此后,笔者还鼓励学生模唱《嘎达梅林》,并分辨这首民歌是长调还是短调。
学生完全掌握长调和短调的旋律特点后,笔者便开始延伸教学:“同学们,你觉得把《牧歌》中两个乐句的旋律线连起来形成的图形,像什么事物呢?”有学生认为“连起来的旋律线像起伏连绵的山脉”,也有学生认为“连起来的旋律线像蜿蜒流淌的河流”,显然,这些答案和蒙古族人的生活没有密切联系,于是笔者继续提问:“大家能否想到和蒙古族人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呢?”接下来笔者展示了一组骆驼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大家看看,连起来的旋律线像不像骆驼的驼峰?”学生纷纷表示认可,并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笔者顺势介绍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养驼习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游牧文化。
在课堂最后,笔者还组织了“骑马唱歌”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了解演唱长调民歌时人们常采用的装饰性唱法“诺古拉”与马的嘶鸣、羊的叫声等自然界声音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断追问。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游牧文化下的长调民歌的特征,初步形成文化理解素养。
(二)领着学生做—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产生丰富体验
音乐教学活动包括听、观、唱、奏、演等。在听时,学生可以感知情绪、辨别音色,了解各种音乐基本要素,并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观时,学生可以了解乐器的外观、演奏方式以及艺术家的演唱状态等;在唱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演唱传递情感,表达感受;在奏时,学生可以熟悉乐器的音色与特性,掌握基础的演奏技能,了解相关乐理知识;在演时,学生则可以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演、创造[5]。在开展民歌教学时,笔者十分重视上述教学活动,并在创设情境后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听、观、唱、奏、演。
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包含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黑龙江民歌《哈腰挂》,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及其蕴含的热爱劳动的情感,笔者利用木杵、扁担等劳动工具装饰教室,并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笔者指导学生听劳动号子,观察木杵、扁担等劳动工具,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唱劳动号子,并尝试据此演奏乐器、创编歌唱劳动号子时的舞蹈动作。
(三)带着学生唱—引导学生通过方言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
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经过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可以说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都会对民歌的风格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语言习惯对民歌风格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在开展民歌教学的时候,笔者会带领学生用方言演唱歌曲,让学生由此真切感受歌曲的文化内涵。
杏花白》,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些民歌的魅力。笔者在学生模唱这些歌曲后,提出问题:“大家是否发现,我们用普通话唱这些歌曲时,好像总是有什么地方怪怪的?”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会想到自己可以用方言演唱这些民歌小调。此后,笔者相机指导学生“依字行腔”,让学生将方言的语调融入自己的表演。在课堂最后,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与当地民歌风格的关联。 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包含《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桃花红 杏花白》《龙船调》等民歌。如果用普通话演唱江苏民歌《无锡景》、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山西民歌《桃花红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知识、演唱技巧,还加深了对民歌、地区文化的理解,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初中民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教学情境。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利用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以及引导学生通过方言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都可以让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学生文化理解素养发展。当然,在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教学内容,顺利发展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施航鹏.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民歌情境教学的创设与思考:以中学藏族民歌的教学重构为例[J].戏剧之家,2023(6):95-97.
[2]尼释丹.初中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21(1):16-22.
[3]张慧.初中音乐课堂中民歌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黄河之声,2019(23):113.
[4]蔡王冰.音乐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实践:以中学民歌体裁教学为例[J].音乐天地,2022(9):21-26.
[5]刘婉.黎族合唱作品在初中合唱教学中的实践:以《斗牛调》片段为例[J].当代音乐,2019(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