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林行知【摘要】议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导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契合。将二者进行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价值观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整体规划阶段的目标明确和议题设置、教学实施阶段的探究引导和互动促进、评价反思阶段的效果关注和持续改进等方面,探究议题式教学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林行知(1983—),男,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如满堂灌、单向传输等,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的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议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探究性的教学特点,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
一、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相契合
高中政治涉及众多社会热点问题,如民主、法治、人权等,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以开放的心态,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和解读。教师在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并通过与他人的观点交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宽其视野,使其能够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这与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契合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二)议题式教学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中政治理论性强,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如果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分享等活动,营造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1]。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能够被充分激发,主动性和参与度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学生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语言表达、逻辑思辨等能力。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符合高中政治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议题式教学的导向性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相一致
高中政治蕴含丰富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中融入议题式教学,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权衡,加强认同感,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将议题式教学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议题式教学的发展性符合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要求
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议题式教学恰好能够发挥学科特色,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2]。在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议题探究过程中,通过资料搜集、文献阅读等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班级讨论等活动锻炼思维、表达和社交能力,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论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议题式教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完全吻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议题式教学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整体规划阶段:明确目标,设置议题
在整体设计阶段,教师要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梳理知识体系,理清重难点。接着,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议题。教师设置的议题要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兼顾针对性和实效性,紧扣教学内容,关注现实需求,能提升学生能力。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理论信念和情感归属,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3]。
2.梳理大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理清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将大单元知识点纳入统一的逻辑框架。一是梳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二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凸显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三是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彰显其真理性力量和当代价值;四是分析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从一国到多国的延伸拓展,彰显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3.设置议题
在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精选与之相匹配、富有时代特色的议题素材,设计系列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思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下是几个可供参考的议题设置。
议题一:思想之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教师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引导学生探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进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4]。教师可选取《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篇章,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研读和讨论中领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理解。
议题二:理论变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可聚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引导学生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脉络,领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教师可选取《国家与革命》《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开展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对比中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议题三:道路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教师可立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感悟这一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教师聚焦“三大法宝”等党和人民创造的制度成果,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教师可选取《邓小平文选》等著作片段,开展研读交流,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担当。
上述议题设置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脉络、深化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重要抓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选取其中一至两个议题进行重点探讨。同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设置议题,适时调整议题的顺序、内容和呈现方式,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议题探究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梳理议题脉络的过程中建构大单元知识体系,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实施阶段:引导探究,促进互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议题式教学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大单元教学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创设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呼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议题探究相匹配,为议题探究提供现实土壤。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情境导入,如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历史故事讲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投入议题探讨[5]。
以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这一主议题,并设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等分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可选取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典型历史片段,如《南京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的爆发等,通过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感受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进而分析两大任务的辩证关系,领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设置问题,引导深入思考
在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置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点内化整合,构建系统完备的知识框架。以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何利用《民法典》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议题,并围绕议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可列举几个真实案例,如高空抛物、噪音扰民、侵犯肖像权等,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行为侵犯了哪些合法权益?面对权益受侵害,我们应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利?”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民法典》条文,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拓展问题:“如何从小事做起,培养法治意识,践行法治行为?”通过这一问题,教师由个案分析延伸到法治社会建设,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结合热点,深化应用实践
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可以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热点问题的引入,教师能够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看待社会语境下的‘躺平’现象”这一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躺平”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是什么?“躺平”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相符?青年人应该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躺平”现象的讨论和分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社会现象,理解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青年人的奋斗和担当;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为青年人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
(三)评价反思阶段:关注效果,持续改进
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反馈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倾听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教学设计。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帮助每一名学生取得进步。评价要坚持客观公正,以学生的真实表现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学习策略。
以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教学为例。在完成“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等议题探究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撰写反思日志,从议题理解、资料运用、论证逻辑等方面进行自评,引导学生反思讨论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策略。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此外,教师要反思自我,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议题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总之,将议题式教学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相融合,是新时代推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学情,精心设计议题,创新教学方式,进行评价反思,不断增强融合实效,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升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包铎.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与议题式教学的融合[J].学园,2024,17(17):36-38.
[2]崔玉坤.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大单元与议题式教学融合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5): 84-86.
[3]洪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大单元与议题式教学融合策略[J].高考,2024(2):86-88.
[4]范丹娃.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策略分析:基于“大单元”教学视角[J].当代家庭教育,2023(21):163-165.
[5]廖燕华.高中政治大单元与议题式教学融合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