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作者: 马明杰

【摘要】大单元教学法指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重新整合单元内容,立足大单元整体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大单元教学法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更为突出,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大单元教学法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马明杰(1983—),男,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为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夯实基础。大单元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让大单元教学模式真正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基于教学要求重新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符合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意义

(一)实现整体化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以单篇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整合度较低,学生难以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将大单元教学理念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立足大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关联知识,能够让学生从整体出发学习知识,对比不同文章写作手法、思想情感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在对比分析和运用中提升语文技能,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

(二)落实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学习任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实践,在真实情境和任务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学、练、做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新课标要求。

(三)提升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认知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新知,并逐渐提升任务难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发调用所学知识,运用所学思维方式分析任务,在学习实践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结合已有认知结构、学习方法、生活经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团队讨论或独立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梳理单元文本,确定大单元主题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从整体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必须确定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大单元主题的确定要考虑三方面要素,第一是单元文章的组文逻辑,第二是各篇文章教学目标的共同点,第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使主题探究活动与核心素养相对应。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编排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文章。首先,教师分析文章的共同点。本单元文章虽然文体不同,但内容都以写人为主,描述了这些人物对作者的影响。其次,教师横向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为学习用典型事例、语言、外貌描写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回忆我的母亲》要求学生通过揣摩文章简洁、质朴的语言,感受母亲的美好品德;《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目标为学习外貌描写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美丽的颜色》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角色分析能力,让学生分析居里夫人的人物特点。最后,教师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定大单元主题。初中生喜欢了解新鲜、未知的事物。教师综合上述因素,确定单元主题为“写作: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从写作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发展。

(二)拓展学习资源,确定大单元内容

大单元教学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整合知识点,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单元重构,补充课外学习资源,建立自读、教读和课外阅读共同构成的教学系统,强化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按照递进式原则排布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亲情”,单元选编的文章大部分与亲情相关。《秋天的怀念》讲述母子亲情,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散步》着重讲述儿子与母亲之间相互支持的真挚情感;《金色花》讲述对母亲的思念;《荷叶·母亲》借荷叶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立足单元主题,从审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入手拓展学习资源,引入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主要讲述“父亲”送别“我”的故事,契合单元主题,故事内容便于理解,方便学生从细节中体会人物情感,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中“父亲”的特点鲜明,学生可通过阅读文章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提升审美创造能力。教师以此为基础重构大单元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创设生活情境,设置教学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示出来,在思考和运用中得到发展。为此,教师要在大单元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利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任务,而非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完成任务,保证大单元教学质量。为保证情境的吸引力,教师要秉持“生活即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需求,联系情境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4]。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演讲”,教学目标为学习演讲的技巧、演讲稿的撰写思路和撰写方式,这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联系现实生活,围绕“生活中演讲的用途”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的演讲片段,如《我有一个梦想》《葛底斯堡演说》《肯尼迪就职演讲》,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展示演讲在工作就职、宣传个人观点、带动情绪方面的作用。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与文学作品相比,演讲具有口语化、情绪化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从真实情境体验出发,从演讲和小说的内容及对应场合的不同入手,分析二者的区别。教师基于情境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探究演讲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四)设置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为使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应整合大单元教学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构建大单元教学问题网络,并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与核心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为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将小组合作教学法纳入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相互协作,完成大单元任务。教师应充当指引者的角色,适时提问,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进度,适时提示学生,避免探究活动偏离方向。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所选文章的文体均为戏剧,教师以理解戏剧特点和创作手法为核心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按照四人一组的形式划分小组,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剧本的基础知识。接着,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置核心问题:“如果要你创作剧本,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经小组讨论后,确定剧本创作的首要问题:如何制造矛盾冲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梳理剧本情节,让学生阅读《天下第一楼(节选)》,结合人物对话分析福聚德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把握剧本矛盾冲突。为让学生理解戏剧语言的独特性,教师提出“小说与剧本都是讲故事,它们在创作上有哪些区别”的问题,让学生对比分析戏剧语言与小说的区别。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提出衍生问题:“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在对话中完成叙事?”通过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深化对戏剧特点和创作手法的理解,掌握赏析戏剧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对比分析文章,抓住文章灵魂

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要在大单元教学中引入比较式教学法,让学生对比分析文章的不同点,学习同一写作手法在不同文章中的运用技巧,深化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和作品风格的理解。对比分析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纵向比较,即观察同一题材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表现,或观察同一类题材作品的发展历程;第二种是横向比较,即对比分析多篇文章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作品风格等要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抓住文章灵魂[5]。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文章均为小说,内容都包含人的变化。《故乡》中“我”由闰土年幼时的伙伴变为他口中的“老爷”,《我的叔叔于勒》中叔叔于勒从家人的希望与福星变为他们惧怕憎恨的对象,《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经历孤独和暴风雨后收获成长。为此,教师设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大单元主题“人的变化”对比分析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人物刻画方式。在学生完成对比分析后,教师提出问题:“人物改变前后有哪些要素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比小说人物改变前后外貌、语言、神态三方面的变化,从中学习人物塑造手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语文大单元教学,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大单元教学,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学习语文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峥.指向深度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32-34.

[2]张建军.基于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性思考: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3(5):57-60.

[3]徐文扬.浅谈提高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9):88-90.

[4]高镁丹.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3(9):152-154.

[5]王孝礼.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及审视: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2(1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