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融合视角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吕慧琴【摘要】文章基于融合视角,分析融合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探讨文化精髓的价值,论述职业生涯理念在地理教学改革中的融入,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融合视角;高中地理;整合思维;文化精髓;职业生涯理念
作者简介:吕慧琴(1981—),女,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基于融合视角的教学策略研究,成为推动这一转型的关键。融合思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的局限,增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1]。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不仅能够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认同感。职业生涯理念的融入,能够进一步拓宽地理教学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与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紧密结合,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一、融合思维引领地理教学
融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旨在通过融合打造全面、多维的教学环境。该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各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路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可以构建系统的问题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2]。
(一)精心策划单元主题
精心策划单元主题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对单元主旨和内涵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教师设计中心问题、子问题及课时问题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自然灾害”一章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对“自然灾害”这个单元进行充分的研究。为此,教师可以查阅大量的学术文章、最新的科研报告及时事新闻等资料。这样能够帮助教师从多角度把握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它们对环境、社会经济及人类生活的冲击。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教师可以搜集并使用上一年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观看真实案例的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产生共鸣和思考。接着,教师可以设计本单元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我国会频繁发生自然灾害?”这个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探究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复杂性。此外,中心问题还能引发学生关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围绕中心问题,教师还可以继续设计一系列层层深入的子问题,如“我国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应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自然灾害的类型,促使学生思考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针对子问题,教师还可以设计具体的课时问题,形成问题链。如针对“应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应对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需要采取哪些对应的预防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急救和救援工作应该关注哪些要点?”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细致规划教学路径
在教学实践中,细致规划教学路径要求教师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仍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自然灾害”一章的教学为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需要为每一课时设计针对性问题,安排相应的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同时,教师可以提供有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问题出发,安排阅读和思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关材料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和相关的探究活动,如用积木等玩具创设简单的模拟环境,并向其中加水模拟降雨引起的洪水,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洪涝灾害的影响。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对比表格,将不同的气象灾害按特性和影响进行分类和总结。在接下来的每个课时中,教师可以依照上述模式继续设计任务清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活动有效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融合思维强调建立多元化且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文化精髓润泽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精髓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3]。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一)教学内容渗透文化精髓
教师应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如古代哲学、文学、科技及节日习俗等。如此,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第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由来,激发学生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现代天文观测设备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准确订立这些节气的呢?”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研究相关知识。第三,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向学生解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如何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如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这些自然现象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第四,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气的科学性及其与现代地理知识的联系。通过对比古今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建立起对现代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第五,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观察物候变化、记录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节气的魅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智慧课堂引领自主探究
智慧课堂的先进设备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使地理教学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课本讲解,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探索的乐趣。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还需要善于将传统的教学资源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更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图文影音资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地理现象和文化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探究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基本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可以逐步认识到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下,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自然景观及人文风情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地理知识,还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智慧课堂提供的网络资源,自主搜集不同区域的文化习俗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接触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各地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建筑风格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地理因素与文化习俗之间的联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构建地理智慧课堂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智慧课堂的辅助下,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将其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师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应该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智慧和价值,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4]。
三、融入职业生涯理念
教师将地理知识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拓宽地理教学的视野,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通过引入职业生涯理念,地理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成为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规划未来的重要平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理念时,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职业情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理知识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假设学生成了一名专业的土壤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判断某地区的土壤类别,并提出合理的利用规划。这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土壤的分类、性质及利用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体验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乐趣。
实践教学是另一种有效融入职业生涯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在学习岩石的种类和特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自采集岩石标本,观察不同岩石的构造、颜色和纹理等特征,并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岩石的种类和特征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将职业生涯理念有效地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培养具备地理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融合视角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不仅是对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拓展,还是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解读与实践。通过有效运用融合思维、文化精髓和职业生涯理念,地理教学可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从课堂学习到生活应用的全面升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融合视角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将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高龙睿,郑君翊,等.大观念统领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地理教育,2023(8):54-57.
[2]丁波,陈影.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自然灾害”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18):11-15.
[3]林婷.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与体现[J].地理教学,2022(13):14-18.
[4]林新杰.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3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