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策略研究
作者: 苏茂林【摘要】文章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意义,从学会质疑、独立分析、立足生活、小组合作、换位思考五个方面出发,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苏茂林(1976—),男,福建省安溪铭选中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备受关注。理性思维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来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培养其理性思维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借助理性思维提升学习效率与综合能力。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意义
理性思维属于科学精神的重要分支,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分析知识的必备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理性思维的本质是辩证分析和理解知识的一种能力,具备理性思维的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在思考和分析中将新知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强化辨别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由于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免学生被外界的不良事物所影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信息时代,学生拥有丰富且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然而,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网络上的内容的价值,可能会被一些不良的信息所诱惑、误导。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性思维的发展中学会抵御外界诱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策略
(一)学会质疑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将生活现象与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认知矛盾、主动质疑,并指导学生解决疑问。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理性思维的培养[2]。由此,教师应结合教学主题,以故事、音乐或案例等形式创设具有一定矛盾的情境,并带领学生挖掘情境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的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将“尊重”作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述故事,并让他们分析故事内容。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故事“卫生间的盛宴”:一位单亲妈妈在富豪家中做保姆。有一天,富豪在别墅举办晚宴,需要保姆留下来帮忙。保姆不得已将自己四岁的儿子带进富豪家中,为了避免儿子产生自卑心理,保姆说他们是受邀来参加晚宴的。又为了不让儿子打扰晚宴中的客人,保姆将孩子带到卫生间,告诉他这是富豪特意为他准备的房间,并给了孩子两根香肠作为晚餐。晚宴开始后,富豪发现男孩在洗手间里享用香肠。男孩称晚宴主人已为他准备了最好的房间,并邀请富豪和他一起共进晚餐。富豪被男孩天真烂漫的笑容感染,进而答应了男孩的邀约。期间,不断有客人敲门,他们向男孩问好,递给他美食并一起唱歌。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或疑问,其中,有的学生问:“保姆为什么要选择卫生间来隐藏男孩?”还有的学生问:“富豪在找到男孩后,为什么要和他一起共进晚餐,而不是邀请他参加真正的宴会?”通过质疑,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激活,从而对该故事展开理智、客观的分析,进而理解故事中富豪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男孩及其母亲的尊重。最后,教师引出“尊重”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与同学积极讨论,利用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独立分析
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反思等思维活动,让他们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接受优秀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对所学知识形成独到见解。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表达个性化想法的欲望往往也更加强烈[3]。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中的精髓,突破学习重难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借助问题或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知识点,以增强理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还可以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理性看待市场经济变化情况,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内涵,并在学生形成初步认知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案例呈现】
近年来,某地的生猪行业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①前些年猪肉的价格一直上涨,养殖户赚了很多钱,这吸引许多人参与生猪养殖。生猪养殖很快就成为热门产业;②今年生猪价格明显下跌,养殖生猪的收益与往年相比大幅度下降,很多小规模养殖户入不敷出。现在,不少养殖户已经停止养殖生猪了。
【思考探究】
教师提问:“大家如何看待以上经济现象?”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前些年猪肉价格上涨,是因为市场需求大而供给不足,即“供不应求”,这吸引更多人养殖生猪;今年猪肉价格下跌,则是因为市场供应饱和,且有一定的剩余,即“供大于求”,利润的压缩导致很多人又放弃生猪养殖行业。由此,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是存在一定规律的。随后,教师继续提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生产?”学生从问题中提炼出关键因素,发现价格高低、供求关系、竞争强弱等因素都会影响生产。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商家并不能随心所欲,市场机制仿若一只“无形的手”进行调控,保证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如此,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理性思维。
(三)立足生活
理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身边的事物,认识更多的现象和规律。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引导学生围绕实际生活来展开理性思维,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和教诲。具体而言,教师应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创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生活化情境,并在知识讲解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领悟家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亲情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春运”时的照片,让学生观察照片中人们的神情和态度。学生发现照片中的人们虽然处于拥挤、嘈杂的环境中,但神情大多是喜悦、期盼的。此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这些神情反映人们的哪些情感?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借助问题引出“家”的概念。随后,教师围绕“亲情”设置话题“两代人的对话”,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交流、互动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与家长沟通时,是否会遇到问题,或是出现分歧,大家是如何解决的呢?”学生在分析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论:在家庭中,子女应敬爱、孝顺家长;与家长沟通时要耐心、真诚,在沟通出现分歧时,子女应在理性分析家长的建议后,再作出决定,不能盲目抵抗,也不能一味顺从;家长和子女应相互理解。最后,教师展示常见的亲子问题,让学生扮演“调解员”的身份,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解,深化他们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如此,学生能够在接受情感教育的同时发展理性思维,进而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四)小组合作
高频率且有效的交流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公平、自由的交流环境中发表真实见解,实现“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提高思维能力。高效的交流活动是基于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所开展的对话、讨论等活动[4]。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具有互动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准确概括并逐渐完善自己的观点,使个人的学习成果转化为集体的智慧结晶。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引,从而保证他们理性思维的有效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为例。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网络的利弊,并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参与社会生活,进而发展理性思维。具体而言,教师为学生布置小组合作任务:①你了解互联网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哪些事情?②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依次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网络是否有弊端?我们应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网络在将来可能会如何发展?”如此,让学生展开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与讨论。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小组学习成果简报,并让学生展示简报内容,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如此,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网络虽然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网络时应理性分辨其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安全用网”。
(五)换位思考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转换视角,对学习内容展开分析和探究,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在多角度探究中深入理解知识点,进而有效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成长中理性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助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师生交往”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教师和自身两个视角出发分析问题。首先,教师利用教材“探究与分享”模块的案例展开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小奇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不同学科教师的态度截然不同?他应该如何对待语文教师的表扬和数学教师的批评?”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逐渐发散思维、理性分析,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表扬和批评都是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先从小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上写小说?在数学课上写小说是否不尊重数学教师?”再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如“若我是语文教师,看到学生写出优秀的小说,会不会感到自豪和骄傲?”“若我是数学教师,看到学生不认真学习数学课程,而是在写小说、看小说,我应如何处理?”通过多视角分析,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教师表扬和批评的真正用意,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尊重教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选择教学手段,基于学情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经验,形成理性思维的同时强化法治意识、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肖燕.探究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3(27):70-72.
[2]李慧.政治认同素养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J].教育界,2023(23):128-130.
[3]柯敏.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智力,2023(16):136-139.
[4]陈昱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政治认同[J].第二课堂(D),2021(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