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融”双赢,构建富有人文色彩和魅力的数学课堂
作者: 陈琦【摘要】立德树人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科渗透德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常用的教学路径。数学的抽象、推理和模型构建不仅能锻炼思维,也传递理性、求真和善行的价值,体现了德育的内涵。文章结合初中数学学科日常实践,从渗透德育教学实践的现状出发,基于从简入深、以生为本的原则,从五个方面对初中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渗透;实践探索;学科育人
作者简介:陈琦(1986—),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1]。学科渗透教学是当前教学的热点,有助于开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多元、综合的视角,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和价值
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体现,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科德育,即依据各学科的特性与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而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学科德育的要求是立足数学学科本位,根据数学的特点,挖掘数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并适时、适度、适切地将其融入教学中,从而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二、当前数学学科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德育教学的重视不够
在初中数学学科的德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德育融入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深刻认识到数学作为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导致教师过分聚焦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解题技能的训练,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对数学学科的德育资源挖掘不足
德育内容是学科德育的核心体现。部分教师在学科德育教学中,对德育内容的挖掘尚显不足,导致数学学科与德育结合显得片面和浅薄。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完新的数学概念后,会讲述一些有关数学的历史或者数学家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数学文化内容来实施德育指导。这种做法虽然将价值观教育纳入了学科教学中,但容易使其变成知识教学的附加部分,导致学科德育显得有些孤立。另外,学科德育并非只注重于教学的德育渗透,还要重视教学活动内在道德属性的自然流露与展现。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在无形中受到高尚品德的熏陶与感染,实现知识与品德的同步成长。
(三)数学学科德育实施中忽视学生认知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科德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从自身角度考虑,生硬地将学科教学和德育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忽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德育启示意义。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宗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成性的德育资源,如教学突发事件、学生团体合作活动等,让学科德育的实施更具真实性和意义,更容易被学生接纳。
因此,加强初中数学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充分挖掘数学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探索数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路径,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从简到难,逐步深入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该原则基于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强调知识的累积和德育素养的提升均需经过系统的构建与深化。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者的角色,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逐步掌握道德规范。
教师可从基础知识的传授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德育议题相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诚信、公正、责任等德育概念的认识和实践。教师还要不断评估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德育内化程度,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有效地促进德育素养的发展。
(二)实际出发,以生为本
德育教学在学科课程中的融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特质出发,启动德育教学过程,并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德育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个性化和实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内化道德价值。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德育实践的组织者。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
数学不仅在科学领域具有卓越的价值,其人文价值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数学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价值往往是内隐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即巧妙地利用学科特点,适时地进行德育教学,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在数学学科中的局限性。教师应立足学科本位,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既促进其学习数学知识,又兼顾其品德教育的目的。
(一)感悟教育目的,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学科德育教学不仅是一门课程或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阐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例如,针对初中数学的坐标几何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直角坐标系应用于人口分布分析,通过使用直角坐标系来标定城市中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通过函数预测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由此,学生不仅学习了直角坐标系和函数的相关知识,也认识到数学在优化城市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又如,教师可以在统计知识学习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环境数据。学生通过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水质样本的污染程度,运用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制作频数分布表和绘制统计图表,由此,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此类问题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领悟到学习该内容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挖掘德育资源,培养人文精神
1.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渗透,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综合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文化史、数学故事等,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将数学的人文性通过有趣的方式进行渗透。比如,针对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点,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微视频充分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领略勾股定理的数学文化之美,对古老悠久的数学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过程,还是在数学文化的浸润之下,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过程。而文化的渗透,能够带动德育素养的提升。
2.构建道德情境
数学的本质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与人的道德实践息息相关。通过德育教学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讨论有关道德的话题,以基本的数学能力为起点,验证科学知识与世俗世界的各种真相,形成道德判断力与决策力,培养追求真理的毅力与守护真理的勇气[2]。
例如,在科学记数法这节课中,教师引入以下数据:我国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性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废弃的一次性餐具;而一个塑料袋降解大约需要470年。在此情境下展开探究,学生不仅能掌握大数的科学记数表示法,也能感受到塑料污染的严重性,进而树立环保意识,减少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在德育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不必为了德育而特意引入情境,而是要契合所要教学的知识点,以自然、科学的方式加以渗透,从生活到求知,再到深度交流,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收获无穷。
数学学科德育教学引领学生跨越抽象的数学符号,深入感知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并促使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洞察现实世界,提升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质的判断力,形成数学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三)内化数学思想,提升科学素养
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通过自我感悟和教师引导,提升理性思维,逐渐内化生成符合数学学科特质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数学推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表达规范。在“角的轴对称性”一节中,学生在探究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时,通常先入为主,绘制图形时将所研究的点的位置置于角的内部,从而得出不够准确的结论—“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结论正确吗?”“满足条件的点还可以在哪里?”“结论的表达怎样可以更严谨?” “如何证明这个结论?”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可以提高严谨性,精准规范结论,即“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上”。教师在数学推理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和规范表达,确保推理合理、逻辑严密、连贯一致,以此培养学生重视证据、强调逻辑的思维习惯,进而内化为实事求是、理性分析的道德品质。
数学学科的德育元素具有内在特质,其基本思想是德育的关键载体。通过内化数学的精确性、严谨性和抽象性,学生能感悟并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的思维品质和坚忍的意志。由此促使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使得数学的德育价值得以彰显。
(四)开展合作探究,形成协作能力
部分中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全面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小组结对,再到生生合作,建构合作学习框架。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各种团队合作的过程,学习如何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
教师在这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并掌握在团队中有效表达个人观点与需求的能力,增强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与他人构建积极的协作关系。
(五)落实教育活动,收获德育成效
德育教学要从理论落实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联系,以新视角理解问题、新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要积极结合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德育教学的成果,让德育教学的渗透变得灵动、丰富、多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数学主题,设计“数学与生活”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开启数学知识的运用。比如,教师可设计“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数学园地设计”“数学故事会”等与数学实践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提升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与他人的交流能力,提高跨学科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语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学科渗透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教师通过将德育教学与数学课程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数理逻辑的同时,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体责任的理解,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美玲.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关注“五育”综合素养提升[J]. 小学教学研究,2023(5):14-15,18.
[2]杨利刚. 智德融合:高中数学的德育内涵及教学熏陶[J]. 江苏教育, 2023(1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