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迪萍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立足家校共育角度,分析小学阶段开展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其次立足持续性、主动性、教育性角度,研讨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要求;最后提出多项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迪萍 (1983—),女,山东省胶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在小学阶段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意味着班主任与家长需要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相互给予支持,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班主任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家校共育的深入开展。

一、小学阶段班主任推动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

家校共育的优势主要在于互补。通过家校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互补,能够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教育环境。

(一)有助于家校教育思想互补

班主任在小学阶段组织家校共育活动,能够架起家校教育思想沟通的桥梁,实现教育思想的互补。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教育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学校教育则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认知渗透。家校共育能够架起家校双方沟通的桥梁,使双方的教育思想互通互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误区,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教育思想。

(二)有助于家校教育内容互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内容方面各有侧重点。实施家校共育计划,能够使家长深化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理解,从而让家长更好地协助学校教育。此外,家校之间的合作还能够使班主任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长的诉求,从而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辅助家长进行针对性教育。家校双方教育内容的互补能够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有助于家校教育方法互补

家校共育能够在教育方法方面形成互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教育角色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家校共育,班主任能向家长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家长扬长避短,规避错误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优势,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效果;班主任也能在与家长的持续沟通中获得教育灵感,学习创新、有效的教育方法,丰富个人教育经验。

二、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要求

(一)持续性要求

在小学阶段开展家校共育活动,班主任需要遵循持续性要求。持续性体现在家校的沟通要持续、对学生的教育要持续、家校的反馈要持续等方面。家校合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双方的持续性投入才能取得成效。

(二)主动性要求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遵循主动性要求,主动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主动推进家校共育计划,主动维护和谐、平等的共育关系。班主任的主动性能唤醒家长对家校共育活动的重视,提升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参与、配合意识,从而使家校共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育性要求

班主任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肩负重要的教育责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教育,还包括对家长的教育支持。班主任需要遵循教育性要求,重视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的融合渗透,使家校共育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行动更具指向性。

三、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可行策略

(一)信息共享,搭建家校沟通渠道

信息互通、共享是家校共育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可以在家校共育之初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学情信息的共享加深与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班主任可以选择便捷、灵活的线上沟通渠道,如微信群、QQ群等,组建班级群组,确保家长与班主任能实时对接;还可以选择直观有效的线下见面活动,如家长会、家访活动等,以线下面对面的方式与家长交流,从而增强家校沟通的实效性。沟通渠道的建立能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促使家、校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从而为后续家校共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1]。

以“学生矛盾处理”这一常见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为例。班主任经常需要处理学生之间因为小矛盾而产生的争执。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把握教育机会,以化解矛盾为契机,推动家校共育的深入实践。首先,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了解问题的始末并初步形成教育计划。其次,班主任可以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说出个人的看法,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选择线上单独沟通的方式,再选择线下多方会面的沟通方式。再次,家长与班主任通过交流,可以达成教育共识,并明确各自的教育任务。最后,通过家校的沟通与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化解矛盾,同时发现学生个性、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二)资源共用,挖掘家校教育资源

家校共育的一大优势在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和家长各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类型、内容均存在差异。实施家校共育,能够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更好地进行分配,促进学生成长。为达到这一教育目标,班主任可以在教学中按照实际教育需要与家长共同讨论教育资源的互补方式。家长具有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职业经验、物资材料、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等。学校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设施、校本线上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班主任可以结合教育目标的实际需求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分享给家长,供家长践行家庭教育。家校教育资源的共用有助于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从而形成较好的家校共育效果[2]。

以“小学班级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为例。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促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班主任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长的个人工作经历和职业发展经验,以此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次,家长可以作为职业导师、职业代表在班级中进行演讲,向学生生动地介绍所在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对个人和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将工作的工具带入校园,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感。再次,班主任可以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问卷调查表或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支持学生在课外时段对社会职业进行深入探索。最后,家校双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灵活调配,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

(三)行动共谋,制订家校共育计划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清楚地认识学校的教育举措和相关意图,积极配合,共同促进教育计划的落实。班主任可以结合家庭教育的优势,制订家校共育行动计划,以行动促进学生的成长。班主任需要结合教育目标预设学校教育活动,并针对教育活动,向家长传达学情信息,与家长共同制订家庭教育计划,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班主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制订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家校共育计划,请家长支持学生完成校外实践活动,并在校内汇报与反馈。在家校共育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需要向着同一教育目标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内化[3]。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工作为例。班主任可以制订如下家校共育计划。

第一,班主任在班级内开展阅读主题班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书单,设计“月阅读打卡”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班主任与家长取得沟通,请家长为学生购置适宜学生阅读的图书并在家庭场景中设置阅读角,在日常家庭教育时间与学生进行共读或督促学生阅读。

第三,班主任与家长定期联系,沟通学情并相互提供教育建议。

第四,家长为学生撰写鼓励信,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班主任请学生在班级分享鼓励信,相互交流近期阅读的成果和经验。

上述共育活动由家长和班主任协同完成。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配合,能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环境共创,丰富家校共育形式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环境的创设起到关键作用。实施家校共育,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成长环境,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班主任可以将教育环境的创设分为日常教育环境、主题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从日常教育的角度出发,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做好沟通、相互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与生活环境。班主任可以通过完善班级设施、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场所;家长则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营造温馨的家庭成员沟通氛围和相对独立的学习功能区域。舒适的环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主题教育的角度出发,班主任可以将教育主题传达给家长,并针对教育主题为家长提供环境创设建议。如本阶段教育重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可以通过张贴标语、绘制文化墙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英语交流氛围;同时,可以向家长提出“每天与孩子进行10分钟的英语对话”“与孩子共同观看英语动画”“播放英语歌曲”等家庭环境创设建议。总之,家校共创教育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4]。

以“规则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为例。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规则,认识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增强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可以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规则教育的环境。首先,在学校教育环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共设班级行为准则,并将其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上。其次,班主任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组织开展“家风代代扬”家庭教育活动,请学生在家庭中与家长共议家庭规则。再次,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家长提供《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经典著作;家长则可以结合个性化家规,对家庭环境进行主题布置。如家风为勤俭节约,则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活小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家规为尊重长辈,则可以在家中设置“照片墙”,展示家庭成员互相关爱的瞬间,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最后,班主任可以请家长拍摄家庭教育环境并发布在家校共育线上群组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还可以将上述照片冲洗、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家庭文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家校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能够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家校共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通过家校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互补,家校双方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需要高度重视家校教育工作,遵循持续性、主动性和教育性要求开展家校共育活动,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行动共谋、环境共创等策略的实施,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校共育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3(34):4-5.

[2]王宾芳.基于家校共育推进小学安全教育的研究[J].教育界,2023(31):2-4.

[3]朱阳阳.基于家校沟通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J].家长,2023(31):73-75.

[4]完代贡.家校共育视域下强化小学安全管理的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