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成长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

作者: 王霞

【摘要】语文是一门关键的基础性学科,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的成长。初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构建幸福课堂,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多样化、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知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感悟幸福的意义,实现自我的进步与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幸福课堂;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王霞(1976—),女,江苏省南通市幸福中学。

幸福课堂是指教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舒适的教学环境、高效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同步发展[1]。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打造语文幸福课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幸福课堂”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表达,让他们汲取知识、掌握技能,促进他们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的多维度发展,使其收获成长的幸福。

一、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愉悦氛围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向学生呈现语文知识和文章中的情境[2]。如此,能够引导学生围绕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联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愉悦、幸福的学习氛围。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生机盎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紫藤萝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谈谈看到紫藤萝瀑布的感受。由此,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接着,教师拿出一盆紫藤萝,让学生激活多重感官,感知紫藤萝的特点。例如,有学生用鼻子去闻紫藤萝的气味,再用手去触摸,感受紫藤萝的质感。如此,学生能够对紫藤萝产生初步认知。而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思考作者描写的紫藤萝和自己看到紫藤萝有哪些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总结作者的写作角度,让学生掌握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围绕形、色、态等角度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后,教师通过短视频介绍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让学生感受紫藤萝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在“过去的紫藤萝”和“眼前的紫藤萝”的对比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乐观、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

可见,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写作技巧、体会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涵,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强化师生互动,维护和谐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幸福语文课堂、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耐心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以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问题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中的幸福。鲁迅对先生的感情是本课的重要话题。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对先生又有着什么样的感情。有一位学生说,他觉得先生是一个严肃而古板的人,鲁迅先生一贯批判封建制度的陈旧与腐朽,因而,鲁迅先生对这位封建教育制度下的老师虽有尊重但也谈不上喜欢。对此,教师没有直接辩驳或者批评,而是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正确答案。教师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学生说:“因为作者询问先生‘怪哉虫’的事,不仅没有得到回答还被斥责了。”教师继续追问:“除了这件事,作者还如何描述先生?”学生回答:“方正、质朴、博学。”教师又问:“除了没有回答作者的问题,先生对学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应该是严厉又宽容的,因为先生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是并不常用。作者在上课时贪玩画画,先生也并未责罚。”教师说:“因此,其实先生并不是那么讨人厌,是吧?”学生赞同地点了点头。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先生为什么没回答作者的问题,文中是怎么写的?”学生说:“因为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教师说:“由此可见,不是先生不为学生答疑解惑,而是先生深受封建制度影响,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解答的价值,故而没有回答……”在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教师的意见,从而学会全面、细致地看待问题。

可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细致、耐心的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样能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关爱,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三、基于主体地位,组织教学活动

(一)鼓励自主探究,促进深度学习

指向学生成长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以教学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文章《孔乙己》的最后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一句话。围绕这句话,教师向学生提问:“‘大约’和‘的确’是两个互相矛盾的词,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孔乙己的结局究竟如何?”如此,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与同学交流看法。为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剖析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从社会环境和人物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对学生的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共情和理解能力是一次很大的考验,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学生通过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总结出孔乙己穷困潦倒、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没落读书人形象。结合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孔乙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学生分析出,这种情况下,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作者使用“的确”一词。孔乙己究竟死了吗?作者并没有目睹,只是结合孔乙己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这一情况推理出来的,因而使用“大约”一词。因此,这两个词用在一句话里不仅不矛盾,反而无比精妙,凸显了作者用词之精准。

可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与快乐,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在指向学生成长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中,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助合作、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促使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范进中举》节选自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中的经典名篇,以夸张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这篇课文中的讽刺艺术,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范进中举》中的讽刺艺术主要通过3种手法来实现,分别是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这3种表现手法的写作方法和呈现效果,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比如,教师让学生讨论“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反应”与“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学生圈出“拍手大笑”“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等语句,并讨论:“这些语句都详细描写了范进的疯态,其中‘大笑’‘飞跑’都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发疯时的丑态,让读者对范进中举后的喜悦更能感同身受,了解‘举人’在古代科举制度下非同一般的地位,进而领会科举制度的腐朽与可笑。可见,这本质上是一个悲剧。”“这一段描写非常丰富,从范进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角度细致地刻画了范进的疯态,是一段非常写实的细节描写,以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来讽刺科举制度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桎梏,确实是一个悲剧。”“但是范进最后还是清醒了过来,故事的结局是非常圆满的,单从结果来看,其实也是有喜剧的成分的。”“作者其实是以喜剧凸显悲剧,更让人觉得悲凉。”在思维碰撞中,学生逐渐把握人物的特点,理解故事的本质内涵。

可见,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探讨课文的重点知识、理解文章内涵。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与和睦,同时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促进其快乐、幸福地成长。

四、立足实际生活,组织实践活动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设语文幸福课堂,让学生在幸福课堂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品读幸福[3]。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春日踏青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去观察春日的美丽景致。其中,有的学生一边回忆着课文内容,一边感受着拂过脸庞的春风,感受其温暖中带着些许寒意,并混杂着草的苦涩、土的芬芳和花的香气,偶尔还会飘过一缕汽车尾气和钢筋水泥的气息,从而深刻感受到现在和作者所处年代的不同,可以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名家的作品,从作品中汲取养分,感受时代的气息,深化自己的感悟。再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游览一处本地的著名景点,让学生参考文章中景物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记,帮助学生内化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生活感悟,提高写作能力。又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结合“打工人”“内卷”“躺平”等生活中常见的网络热词,从敬业、乐业的角度,探讨工作中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中的职业分工,关注工作中的付出与回报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助力学生成长。

可见,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景物、现象或者事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并将生活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借助语文增进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借助生活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感情,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增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让学生快乐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指向学生成长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的长期努力。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快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萍.浅谈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J].语文天地,2014(2):26-27.

[2]胡雪梅.打造初中语文幸福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4(33):5.

[3]倪凯德.探究幸福课堂的生活化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