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实践策略
作者: 钱兴
【摘要】项目式学习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与改革,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教材知识的机会,有效应对历史学习中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实践策略,包括项目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以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学习并培养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法;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钱兴(1976—),男,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古运河中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方法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教学方法倡导教师以实际生活现象和问题为背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索性学习方式深入研究学科问题,学生能够积极获取知识并提高学科素养。通过设计和实施项目,教师能够优化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开展高效互动式学习,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项目式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究学习机会,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法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一、项目准备:设定目标,规划形式
(一)解读教材内容,明确项目目标
在进行项目式教学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学什么”。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需要设定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教学目标。项目式学习具有知识整合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同时也具有引领学生互动学习的价值[1]。教师应根据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方向,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项目目标,以目标引领作用引导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旧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内容涉及古代历史事件,要求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对考古发掘成果的科学推理能力,并结合必要且合理的想象,以加深对所涵盖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本课主要涉及人类起源、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知识点。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有机串联,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背景和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进而逐步探究我国早期人类。学生应从不同视角,如体貌特征、生产工具、群居生活等方面,系统了解不同种类早期人类的特征。教师可根据课程知识点设定如下项目式学习目标。
1.结合“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认识人类起源的历史发展过程。
2.搜集并解读相关资料,掌握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特点。
3.结合考古发掘成果,系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群体,分析不同原始人群体的差异和区别。
4.合理想象,思考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运用资料内容加以验证,形成历史思维。
教师应积极整合课程知识内容,以明确的项目式学习目标为指导,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原始人类的起源及发展”相关内容,从而促使他们深度学习。
(二)了解实际学情,确定项目形式
项目式学习法的应用旨在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模式高效获取历史学科知识。在规划与设计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活动时,教师不仅需要遵循项目目标导向,还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2]。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其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创新设计。通过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设计形式和内容新颖的学习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促进作用。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旧版)“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三国时期被视为一个由分裂走向部分统一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涌现了众多以三国时期为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初中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并不陌生,展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历史教材篇幅和深度的限制,无法全面展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填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采用动画演示在地图上直观呈现三国时期各局部势力的发展进程,或播放《三国》等同名影视作品经典片段,丰富项目式学习的内容。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或阅读名著篇章,在项目式学习中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整合相关内容线索,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辩证评价,进一步研读历史资料,从历史角度认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创新的项目式学习形式,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历史情感。
二、项目实施:创新导入,自主探究
(一)提炼学习主题,创设项目情境
在规划项目式学习活动主题时,教师应对课程知识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有性的学习主题,以加强项目学习内容的凝练性和系统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项目式学习的方向。此外,为激发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基于主题的项目情境,并优化项目导入方式,使学生能在情境的引导下有序深入学习,避免被繁杂的历史知识所干扰[3]。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的教学为例。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朝代之一,其在统治领域进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新。在本次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就朱元璋建立明朝这一方向设置“从农民到皇帝”的项目主题,通过对比“农民”与“皇帝”这两个身份的巨大转变,激发学生对“明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方式”的探究兴趣。围绕研究项目的主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朱元璋的肖像画或播放基于明朝历史的影视作品《大明风华》,以此营造主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历程。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将深刻感受朱元璋由草民跃升为皇帝这一身份转变的影响,从而激发对其治理措施的求知欲。在此背景下,教师可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明朝的统治措施,使他们对明朝加强君权的政策有所了解,如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实行六部权力分立、设立锦衣卫选拔官吏等。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能够高效达成项目式学习的目标,逐步建立对明朝统治结构的清晰认识。
(二)设置驱动问题,引导辨析论证
历史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够深入了解、分析和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同时具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使他们能够自发整理历史信息、调查历史背景、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巩固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的教学为例。外交活动一直贯穿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和朝代,甚至贯穿整个人类的近现代史。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围绕“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主题,设计阶段性的驱动问题,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中延伸出新知识,系统梳理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首先,从历史外交发展的角度,教师可设计问题:“我国古代各朝代在外交方面采取了何种策略?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联想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其次,教师可利用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外交内容:“现代我国外交事业呈现出何种趋势?存在哪些关键转折点?”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以进一步探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最后,教师应综合课程内容,提出总结性问题:“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坚持哪些原则?采取何种发展策略?重视外交事业对我国的意义何在?”这一系列综合问题有助于学生整理重要知识,以辩证的角度审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认识外交是促进国家间互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工具,培养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念。
(三)整合学习案例,投放项目任务
项目式学习法要求教师从多元育人的角度出发,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赋予学生充分的互动、交流和探索机会,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感并提升历史学科综合素养。教师应精心整合相关课程案例,以项目式学习任务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通过“案例+任务”资源整合方式,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活动将呈现更多元化特点,实现教学与探究相互融合的目标。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时间轴”辅助教学,结合“时间轴”上的“时间点”,投放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活的变化,从而培养其资料收集、历史分析和结论归纳的能力。教师可利用“时间轴”展示以下案例。
案例一:1979年,一个老外漫步在北京长安街上,他穿着的长款毛料大衣与身边中国人的穿着形成鲜明对比。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前,为缓和供应紧张,保持物价稳定,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我国进入“票证时代”。
案例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睥伟大决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案例四:改革开放后,许多流行款式的服装逐渐出现在人们身上,人们的穿衣风格与衣着颜色不再单一,人人追求“个性”。
上述案例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民在“服饰”方面的演变,教师可进一步整合“饮食”“出行”等社会生活领域的案例,并提出综合性学习任务:调查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水平和社会面貌的变化,分析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原因;详细列举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从历史角度对这一发展策略进行评估。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领悟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间的关系,从“社会生活的演变”案例中深刻理解我国社会进步的显著表现,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牢记坚定不移地追求进步的使命。
三、项目评价:对照标准,优化方式
对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检验学生项目学习成果并评估项目式学习实施效果,是教师帮助学生巩固项目学习内容和完善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的重要手段[4]。项目式学习评价的实施需要教师明确评价标准,设计规范评价量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评价,确保项目评价的针对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以提升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教学品质。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两河流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如下评价量表(见表1)。
根据评价量表,教师可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检验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成果。例如,根据评价标准“了解‘两河流域’的概念、地理位置”,教师可运用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标准“列举事例,说明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古巴比伦王国,并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评价标准“从历史角度分析战争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影响关系”,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战争与文明”为主题撰写小作文,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所涵盖的人文情感的感悟程度。通过多元评价,为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提供客观反馈。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审慎选择项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项目学习活动、合理规划项目学习流程,教师能够顺畅地衔接各教学环节,实现多元应用目标。此外,教师应精心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具体应用步骤,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与问题研究能力,巩固历史学习基础,并促进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美.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3(30):20-22.
[2]胡琳.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3(11):22-24.
[3]苏丽娟.立足项目式学习,让初中历史课堂更高效[J].新教育,2023(13):51-52.
[4]张东旭.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2023(1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