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研究

作者: 林君

【摘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需从人的发展视角去把握教学的每一处细节。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实现育人的效果。对此,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个性化表扬、同伴评价、学习成果展示等策略,助力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低年级教学;赏识教育

作者简介:林君(1988—),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四实验小学。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信心和创造力。因此,笔者探索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问题。

一、赏识教育概述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赞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反馈,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肯定每一名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与一定的潜力;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提倡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赏识教育对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1]。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和运用此种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赏识教育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通过游戏、歌唱、跳舞等多种方式参与音乐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学生产生了音乐学习的兴趣,会更主动地去探究音乐知识,进一步发现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音乐。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接触并体验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然后以赏识教育为理念,鼓励学生就音乐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并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回应。由此,在轻松自由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学生能够拓宽音乐视野,丰富音乐鉴赏体验,发展个人的情感,从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2]。

(三)促进学生情感与人格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充满感情的艺术。教师将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聆听和感受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欢喜、悲伤、平静、激动等各种情绪。这样的体验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助于他们表达或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助推学生情感健康发展。此外,赏识教育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学会尊重、包容不同的声音。

(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背后故事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去思考,去联想,去想象。在音乐学习信心的驱动下,学生还可以激发创作欲,自己创作乐曲,表达个性化情感。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教师可结合赏识教育,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3]。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渴望获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赞美,且开始出现羞耻心,害怕出错。基于此,教师可设立难度较低的教学目标,以自主欣赏或者自我展示为主,然后据此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缤纷多彩的音乐世界,享受音乐。

比如,在小学音乐《森林水车》的教学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旋律设定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就需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欣赏旋律以及一些趣味操作来感受音乐的情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泛灵心理特点,觉得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气的。基于此,教师可以情境创设导入方式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乘坐小火车来到一片森林,仔细聆听森林中有哪些音乐。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听见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见了水声,有的学生说听到了小鸟的叫声,有的学生说听见了风声,等等。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带领学生走进乐曲,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导入满足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联想,敢于表达,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展示和互评

展示和评价是驱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赏识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然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以及毫不吝啬的表扬。但由于班级学生较多,教师可能难以兼顾所有学生。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展示与评价,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与欣赏,既承担被评价者又承担评价者的角色,能被肯定与被尊重,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不仅如此,多视角的欣赏与评价还可以促使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表现,从而调动学习内驱力,充分感受学习音乐的快乐。这样的合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单向性教学和评价的不足,从而实现音乐学科以美育人的效果[4]。

比如,在小学音乐《四小天鹅舞曲》的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感受该舞曲的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乐曲节奏,用拍手、敲击、跳动等方式随着乐曲旋律展现小天鹅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精心安排分组,接着让学生小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喜欢的方式进行律动。如有的小组踮起脚尖,创造独特的舞姿,开心自由地舞蹈,充分彰显小天鹅的生命力。在分组演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要上场演示,其他小组的学生则要仔细观察和进行评价。教师提醒学生从赏识的角度,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如可以从“能否正确地表达出音乐的欢快节奏?”“舞蹈的动作能否体现出小天鹅的特征?”“小组的动作是否整齐到位?”等角度进行评价。比如,有一组学生通过鼓掌的方式展现出乐曲的节奏,台下的一个小组评价道:“他们鼓掌的节奏很有规律,就像小天鹅统一的舞步。我觉得这种氛围很好,他们让我觉得非常快乐!”这种互相赏识评价的方式,既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又能使学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活动的最后,教师小结道:“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三)围绕教学反馈开展个性化指导

赏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在赏识教育中,教师既需要对学生进行肯定与激励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信心,又需要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体现指导语言的艺术性。如指导学生歌唱时可以说:“你的音乐感觉很好,能再稍微调整一下声调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有勇气去尝试,去表达,并看见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小学音乐《春之歌》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熟知的春季形象与乐曲相融合,从而深刻体会春天的艺术美。小学阶段的学生观察力极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温暖、春天的色彩斑斓、春天的和风细雨等,都存在于小学生的脑海中。这种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开展本课音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让学生闭目倾听乐曲,并把春天的景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出来。在学生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巡堂观察学生。乐曲播放结束,只见有一名学生猛地张开了双眼,眼神里满是激动之色。他微微抬起手向老师示意想要发言,教师点头。该生用自己略显腼腆但又非常活泼的语气说道:“老师,刚才我好像听见了溪水的叮咚声,还听见了桃花开满枝头的清脆响声,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草坪中,四周鲜花盛开,空气里充满了新鲜的土壤清香与花香。这是多么美妙,多么鲜活啊!”该生一说完,其余学生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教师知道该生素来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他刚才的发言也不算完善,但他细致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还是很精彩的,于是马上把握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个性化指导说道:“听你这么一说,好像你已经置身于一幅春日的图画之中了,真是了不起呢!你的表达感性色彩很强烈,我们都受到了感染,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不妨再仔细想想,如何表达能将乐曲中的春景有条理地描述出来呢?接下来,全班同学一起带着喜悦的心情,用歌声去歌唱春天,再在脑海里一一绘出春景吧!”教师在赏识评价中巧妙融入了个性化指导,不仅让原本内向的学生信心大增,而且提醒该生注意描绘春景的逻辑顺序,从而让班上全体学生在感受到乐曲的情感的同时,还掌握了欣赏的方法。这样的赏识教育把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反馈,对促使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将赏识教育运用于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是一种充满教育智慧的做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肯定,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与创造力。具体而言,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音乐氛围中自由表达想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展示和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并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进步;围绕教学反馈开展个性化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增强音乐学习信心。总之,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并从音乐学科中获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赏识教育的运用策略,使赏识教育与音乐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家远.闻曲而“思”唤情于“境”: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情景式”音乐欣赏策略研究[J].新教育,2023(26):62-63.

[3]张彬.运用赏识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32):149-154.

[4]秦亮.赏识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1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