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和利用
作者: 施松蓓【摘要】自然角作为幼儿教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与利用展开深入探讨,期望能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自然角;主题活动
接触自然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自然角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接触自然的主要场所。幼儿通过参与自然角实践活动,能亲身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了解生物从生长到消亡的自然过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深刻体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让幼儿明确大自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对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根据幼儿年龄,灵活设定内容
在自然角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既富有教育意义,又紧密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确保自然角能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精心选择并投放各种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以在自然角饲养鸭子的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以鸭子的外形为切入点,与幼儿一起探索鸭子的外形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鸭子的羽毛,探究鸭子羽毛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如:“鸭子的羽毛有哪些颜色呢?摸起来感觉怎么样?”幼儿亲手触摸鸭子的羽毛和脚蹼,能感受它们的柔软和特别之处。通过亲身体验和师生互动,幼儿不仅能够对鸭子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到了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鸭子的生活习性出发,引导幼儿更深入地了解鸭子。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观察鸭子在水中的活动,引导他们关注鸭子是如何用脚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并适时提问:“大家看,鸭子在水里游动的时候,它的脚是怎么动的呢?为什么鸭子能在水里游得这么轻松?”然后,教师可以解释鸭子特殊的身体结构对鸭子生活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鸭子平时都吃什么呢?它们喜欢住在哪里?”通过观察和讨论,幼儿能够了解鸭子的基本生活习性,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鸭子,还能提升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到了大班,针对鸭子的探索会更加广阔和深入。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展开小组讨论:“鸭子吃什么长得快?”接着带领幼儿观察鸭子的饮食情况,记录它们每天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以及它们的生长变化,再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为鸭子制订食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了解鸭子的饮食习性,还能提升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除了了解鸭子的食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更好地照顾鸭子,并且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幼儿了解到,可以给鸭子提供干净的水、食物和良好的住宿环境[1]。这样的探索过程不仅能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鸭子,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见,教师需要多方位思考和精心规划,更好地创设和利用自然角。教师不仅要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角活动,还要投放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与自然角的有效互动。
二、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好奇,喜欢通过观察、触摸、探索来理解事物。因此,教师在创设与利用自然角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巧妙地融入自然角,为幼儿打造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自然角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爱上探索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一项特别的活动—废物利用。幼儿要收集生活中的旧花盆、空瓶子、纸盒、木棍等各种废旧物品,利用它们设计新颖独特的种植工具或小动物的家。对于有些损坏的物品,教师鼓励幼儿动手修补,如用胶带粘好破裂的花盆,用彩纸包裹破损的瓶子,让这些废旧物品焕发生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学会如何修补物品,还能体会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对废旧物品进行巧妙组合与创新。幼儿开动脑筋,开启了他们的创作之旅。有的幼儿一起合作,把小木棍和铁板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制作了一把简易而实用的铁锹,并且尝试着用它来松土、挖坑。有的幼儿则对纸盒造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尝试对纸盒进行各种创新设计:有的将纸盒剪成各种形状,再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种植容器;有的则在纸盒上画各种图案,用颜料进行装饰,使其变得更加好看。幼儿在纸盒内放置棉垫、水槽、食盘等,为小动物们打造了一个个温馨舒适的新家。看着这些原本平凡的纸盒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如此有趣的作品,幼儿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学会利用和改造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还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宝贝。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幼儿更加珍惜资源,还极大地提升了自然角活动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探索更多生活可能性的欲望。
三、丰富记录形式,引导幼儿观察
幼儿在自然角的活动不应局限于手动操作,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掌握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主动记录是有效且重要的手段。通过记录,幼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特点。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能锻炼规划与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植物生长记”活动,让幼儿观察小豆芽的生长过程,从而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和生命的奥秘。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分配到了一个小巧可爱的花盆和几颗精选的豆种。幼儿们按照步骤将豆子埋入湿润的土壤中,并覆盖上一层薄土。随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教师也为他们准备了多种工具,如图画纸、彩色铅笔、贴纸、简单的记录表格、小相机等。有的幼儿选择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豆芽的生长过程,画了豆芽从土里探出头来的那一刻,稚嫩而充满生机;有的幼儿则用贴纸和简单的线条来记录豆芽的变化,每一张贴纸都代表了一个特别的时刻,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他们对豆芽生长的期待;还有的幼儿则喜欢用相机来记录,他们拍摄了豆芽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并用夹子夹好,做好时间标记,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一个珍贵的瞬间,方便他们直观地回顾豆芽的生长历程;有的幼儿借助表格记录豆芽发芽的时间、叶子的形状、生长的高度等细节[1]。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不仅能锻炼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学会科学规划和安排时间,有条理地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记录自然角植物的生长过程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而言,这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亲眼见证了小小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小奇迹。更重要的是,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这一过程,无论是图画、贴纸还是照片、表格,都承载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这样的探索过程让幼儿在体验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四、融合其他主题,促进幼儿发展
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自然角活动与其他主题教育相融合,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体系。这种融合活动不仅能极大地开阔幼儿的眼界,让他们接触到更多元化的知识,还能够推动自然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将自然角活动与形状教学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了解形状的概念和特征。首先,教师选取一些形状明显的植物叶子作为教学材料,如圆形的荷叶、椭圆形的玉兰叶、三角形的枫树叶等。在课堂上,教师向幼儿展示这些叶子,并引导他们观察叶子的形状特点,提问:“这片叶子是什么形状的?你能在生活中找到类似形状的物品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幼儿开始学会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特征,尝试将形状与生活中的实际物品相联系。
为了加深幼儿对形状的理解,教师还组织了一次“形状寻宝”活动。教师在自然角里藏了一些形状不同的物品。教师为幼儿提供寻宝地图,地图上标注了物品的藏匿地点和形状提示。幼儿需要根据地图和提示寻找特定形状的物品。比如,地图上标注:“在花坛里找到一片圆形的叶子。”幼儿就需要寻找符合要求的叶子。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锻炼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形状特征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在自然角里设置了一个形状创意区。在这个区域里,教师投放了一些基本的形状模具和绘画材料,幼儿可以用这些模具组合创作各种形状的图案。比如,他们可以用圆形的模具画太阳,用三角形的模具画山峰,用矩形的模具画房屋。在这样的创意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会熟练运用和组合各种形状进行艺术创作,还能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将自然角活动与形状教学结合起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不仅可以了解形状的概念和特征,锻炼多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享受到探索自然的乐趣,实现全面发展。
五、悉心呵护植物,教会幼儿责任
在创设和利用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树立责任意识。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植物看护工作,呵护它们健康成长。这不仅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到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耐心、细心和关爱生命的品质。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在体验中成长,增强责任心。
为确保每一株植物都能得到妥善的照料,教师制订了一套规定,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每日安排不同的小组成员负责为植物浇水、施肥等,同时设定好每项任务的具体时间点。每天早晨到达幼儿园后,幼儿先去自然角,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他们需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辨别植物是否需要更多的水分或阳光,或者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在确认植物一切正常后,幼儿会拿起水壶,为每一株植物浇上适量的水,唤醒它们开始新的一天。幼儿知道适量浇水的重要性,既不能让植物缺水,也不能让它们过度浸泡在水中,因此他们能够精准控制浇水量。午餐后,他们的任务是施肥。教师会提前准备好适合植物生长的肥料,并向幼儿讲解肥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幼儿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将适量的肥料均匀地撒在植物的根部周围。在施肥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到,除了要对植物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要保护自己的手部和衣物,避免接触肥料。下午离园前,幼儿会最后一次来到自然角,检查植物的状况。如果发现植物有枯萎或病虫害的迹象,他们会及时报告给教师,并一起讨论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在确认植物安然无事后,幼儿才会离开自然角,期待第二天再次来为植物浇水、施肥[2]。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不仅学会如何关心和照顾植物,还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制订的一套系统而细致的规定,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责任意识,科学开展植物的看护工作,体验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结语
自然角的创设与利用与幼儿的发展紧密相关,教师务必将自然角活动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创设和利用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而深入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并开展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应注重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巧妙地将其他教育主题活动融入自然角活动中,丰富活动内容,实现跨学科整合教学。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升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孙建霞.以“班级自然角环境创设”为例的进阶支架式园本教研[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 (9):35-37.
[2]朱勤.在自然角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J].上海托幼,2021 (7/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