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建构活动中的课程游戏化实践探索

作者: 王怡人

【摘要】文章针对大班建构活动的课程游戏化实践展开探索,分析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创造能力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创设游戏情境、明确活动目标、提供多样材料、融入挑战元素以及强化团队合作等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大班建构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和成效。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建构活动;游戏情境;创新能力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已成幼儿园教育的常态模式。在大班阶段,幼儿更富好奇心、更具想象力,创造力也越来越丰富,这为进一步推进实施课程游戏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而建构活动的多元化创造因素与游戏化形式特点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作为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推动一切活动开展的动力源泉。当幼儿沉浸在身临其境的游戏情境中时,他们更容易被活动内容所吸引,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活动中。以大班建构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以大班主题建构活动“动物乐园”为例。为了激发幼儿对构建活动的兴趣,教师巧妙利用绘本《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创设话题情境,通过提问“动物为什么不应该穿衣服?”“动物们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与讨论。在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和交流讨论下,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动物的外形、习性和生活环境,为接下来的建构活动做好准备。当幼儿正式开始建构活动后,教师将活动室打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场景,在活动室的角落里放置了各种动物形状的玩具,进一步激发幼儿打造动物建构乐园的创作热情。在情境化的游戏体验中,幼儿根据图片、玩具的暗示,结合自己的构思与创意,兴趣盎然地构建自己心中的“动物乐园”。

情境化的游戏体验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还能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建构游戏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引导他们在探索和学习中不断成长[2]。

二、聚焦活动目标,设计建构任务

(一)明确活动目标是开展建构活动的必要保证

活动目标的设定指明建构活动的主题、内容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在每一次建构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在前期建构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正确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为接下来的建构活动设定更为贴切的目标、主题和内容。

以大班主题建构活动“我的幼儿园”为例。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前期的建构活动中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堆叠、‌平铺、‌嵌套等基本的搭建技巧,并且会使用碳化积木材料搭建简单的建筑物,但是对于空间关系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于是,教师结合班级课程活动要求,设计主题建构活动“我的幼儿园”,活动目标为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建构活动的深入,教师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兴趣点以及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3]。通过检查幼儿的建构作品,教师发现幼儿建构的建筑物在高度上大致相同、缺乏变化,且不能正确表现空间方位,便以“你们觉得幼儿园的哪些建筑应该更高一些?哪些应该更矮一些?为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帮助幼儿优化和改进作品。通过示范和指导,幼儿掌握表现建筑物空间方位和布局的方法,空间感知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细化任务设计是渗透建构技巧的重要途径

在明确建构活动的目标后,下一个环节是任务实施。围绕活动目标,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任务,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以大班主题建构活动“未来之城”为例。活动中,教师提问:“你梦想中的未来之城有哪些功能建筑?”幼儿以问题为导向,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资料查询、建筑设计和集中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接着,教师为幼儿提供纸张和画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构建未来之城的布局图。教师予以关注和指导,并以“未来之城中最需要的建筑是什么?”“学校布局在哪里更合适?”“公园里除了摩天轮还可以有哪些小朋友喜欢的游乐项目?”等问题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设计之后,幼儿根据设计图,利用多样化的建构材料和建构技巧搭建心中理想的未来之城,比如:利用加高、盖顶等方法构建“中央大厦”;利用延长、铺平等方法构建“城门”和“草地”;以间隔排列、对称排列的方法设计马路两边的“路灯”和“栅栏”。在建构活动中,幼儿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有趣的游戏化任务,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了更多建构技巧。

三、提供多样材料,支持自主探索

(一)多样化材料激发创意无限

在大班建构活动中,多样化的材料是激发幼儿无限创意和探索欲望的关键所在。丰富的材料能够满足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兴趣和需要,推动幼儿创作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4]。

以大班主题建构活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为例。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在提供阿基米德积木与插塑的同时,鼓励幼儿将所收集的纸板、纸盒、奶粉罐、牙膏盒等不同材质和形状的材料运用到建构活动中。这些丰富的建构材料给了幼儿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想象自主选择建构材料尝试进行组合创造,比如:将长长的纸板用来制作大桥的引桥和主桥部分;将粗圆的奶粉桶用来制作桥墩,既稳固又能承重;将纸盒用来制作公路下面的火车通道;将牙膏盒裁剪并斜立起来,做成斜拉索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由进行建构,在对材料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与组合中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可能。

多样化的建构材料能够不断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的作品,幼儿最终创造出专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长江公铁大桥模型。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辅助性材料优化细节表现

在建构活动中,除却多样化的建构材料,辅助材料也是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与尝试的重要道具。它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展现建构作品的细节和特色,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美观度。

当幼儿完成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模型的建构后,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桥面上有绿化带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现?”“桥上和桥下通常会有什么?”“桥身上有什么标志吗?”教师以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引导他们运用辅助材料进一步丰富建构作品的细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发现,种植区的绿植可以为大桥增添一份绿意,使其更加生机勃勃;鹅卵石可以用来制作桥面上的石子路,为大桥增添一份真实感;汽车、火车、轮船等玩具可以用来重现桥上、桥下的真实交通场景;更有细心的幼儿还用画笔为大桥绘制创意标志,使其更真实、形象。

辅助材料的巧妙使用不仅丰富了建构作品的细节,使模型变成充满生活气息和动态美感的作品,还教会幼儿通过细节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使其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引领他们在实践和创新中发展。

四、融入挑战元素,促进深度学习

(一)挑战性任务引发深度探索

在建构活动中,融入挑战性元素是推动幼儿深度学习、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不断尝试、深入探索,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以大班主题建构活动“城市展览馆”为例。教师在带领幼儿参观展览馆后,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引发幼儿深入思考:“我们设计的城市展览馆不仅要美观大气,还应该具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功能。比如,地震、洪水来临时,它该通过什么方式有效防御呢?”这一挑战性任务立刻引发幼儿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他们纷纷到幼儿园的绘本馆翻阅关于中国建筑方面的书籍,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提高建构作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功能。

教师将任务细化为“如何使建筑更加稳固以抵御地震”“如何设计有效的排水系统来应对洪水”等,并指导幼儿不断调整方案、优化设计。有的幼儿提出使用大量的三角形结构来增强稳固性,有的幼儿建议在模型中设置水库和排水管道,以疏导洪水。这一挑战性任务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问题解决过程促进深度学习

在建构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是技能的实践,更是思维与能力的磨砺。他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深度学习的契机。

在解决建构“城市展览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时,幼儿不仅充分运用已掌握的建构知识和技能,还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建构方法和组合材料。当他们发现使用普通积木搭建的高楼在“地震”模拟中容易倒塌时,便更换材料和建构方法,尝试使用更稳固的材料加固结构,如用纸板筒制作支撑柱和插塑连接件。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幼儿建造的“城市展览馆”变得更加稳固。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在建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经验,并分析总结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他们提升深度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一系列的挑战性任务中,幼儿学会通过分析问题、反复试验、调整策略来解决问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还实现了深度学习。这些经验的获得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强化团队合作,培养社交技能

(一)分组合作,促进沟通与协商

进入大班阶段,幼儿的学习活动逐渐从个体探索转向与同伴合作互动,他们更多的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分享中积累经验[5]。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由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建构任务或项目。这样的分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沟通与协商能力。

例如,在大班主题建构活动“探险乐园”中,教师引导幼儿先自由组成小组,再自主选择乐园中的一个特定区域开展建构活动。分组确定后,每个小组开始设计方案,如有的小组选择挑战搭建摩天轮,有的小组热衷于制作过山车,有的小组打算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神秘小屋。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幼儿通过沟通协商明确小组分工,确定负责搬运材料、搭建基础建筑、叠高、优化作品细节的人员,并根据方案合理分配任务,协同解决问题。

分组合作让幼儿学会有效沟通、积极协商。掌握这些沟通技巧和协商能力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合作构建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步骤,更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比如,教师发现摩天轮小组使用的摩天轮支架不够牢固,容易倒塌;过山车小组无法准确呈现过山车的翻转效果,便以游客的身份指出:“哎呀,你们的摩天轮看起来要倒了,我可不敢坐上去呢!”“咦,这个过山车怎么一点也不刺激呀?”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们共同讨论和协商,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摩天轮小组集思广益,想到运用连接雪花片的方式代替吸管插塑,增强支架的稳定性;过山车小组将摩天轮小组多余的吸管插塑用来制作过山车的盘旋轨道,这样过山车轨道的弯度更大,翻转效果也更好。

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到与他人合作、分担责任、互相支持的重要性。这种团队协作精神不仅是完成建构活动的必备素养,还是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结语

在大班建构活动中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对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师应继续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持续优化建构活动策略,鼓励幼儿在充满乐趣与挑战的旅程中幸福成长,绽放自信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吴文秋.幼儿园建构活动指导策略研究[J].教育视界,2023(36):49-51.

[2]薛萍.儿童本位下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转变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8(4):41-42.

[3]钱凤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三重角色[J].好家长,2012(7/8):124.

[4]陆欣瑶.区域活动中开放性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思考[J].教育界,2021(41):77-79.

[5]杨茜.童戏童创共同成长:浅谈自主游戏对幼儿创造与合作意识的培养[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3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东莞:东莞市凤岗镇第二幼儿园,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