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薛亚平

【摘要】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底蕴与精髓;戏剧这门艺术则巧妙融合了语言、旋律与肢体动作,可以传达深厚的情感,将各种事物或现象鲜活地呈现于观众眼前。教师可以把戏剧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戏剧;教学活动;语言;情境

作者简介:薛亚平(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李渔小学。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侧重于将戏剧元素巧妙地渗透进课程内容,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领悟语文知识的真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教育戏剧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内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师通过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教育戏剧中,学生不仅需深入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还需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等。这锻炼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也为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具有跨学科特性的教育戏剧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融合音乐、美术等艺术。这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通过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得以切实地发展[1]。

(二)有助于焕发语文课堂新活力

教育戏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表演者身临其境,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促使学生主动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形成更加深刻且个性化的理解。同时,教育戏剧强调情境模拟与即兴创作。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文本内容设计符合逻辑的对话、动作,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戏剧活动也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分享彼此的想法与感受,在交流中增进理解。这样能够形成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焕发课堂新活力。

(三)有助于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育戏剧具有综合性与互动性。教师通过戏剧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样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素材,还能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教育戏剧的融入使教学方法变得多样。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2]。

二、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营造戏剧情境,促进文本理解

正所谓“入境始与亲”,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是深化学生认知的关键。教育戏剧构筑的情境丰富多样,涵盖问题探究之境、故事叙述之境等。每种情境皆有其独特之处,旨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场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师巧妙设计一部生动的教育戏剧,化身成小蝌蚪这个角色,引领学生展开深入探索,让课堂充满乐趣。在戏剧活动中,教师戴着一个精心制作的小蝌蚪的头饰,以小蝌蚪的口吻说道:“嘿,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小蝌蚪。现在,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我找不到我的妈妈了,你们能帮我一起找找吗?”在引出课程主题后,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成长轨迹图,再借助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支架,引导他们分析课文。每当文中的小蝌蚪发生变化,如“长出了后腿”“长出了前腿”,被教师点到的学生就用彩色粉笔在图上填写相应的描述。为了向学生讲解“披”“露”“鼓”等动词的含义,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扮演青蛙妈妈。于是,“青蛙妈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先披上一件绿色的披风,然后露出雪白的肚皮,最后鼓起大大的眼睛。这位学生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让其他学生笑得前俯后仰,同时深刻理解了特定的动词所表达的意思。在本堂课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顺序,将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并邀请学生上台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从而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了赞扬,并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热情。

教育戏剧的有效实施建立在贴合实际的戏剧情境创设的基础之上,而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倾向于关注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将小学语文课程中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产生兴趣但又至关重要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戏剧,在寓教于乐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感知戏剧语言,创新剧本编写

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的教育戏剧根基在于文本精髓,涵盖文字表达、审美追求、创意激发等多个维度,展现出诸多教育价值。戏剧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及潜台词等。学生在感知戏剧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辨别不同文字的差异,更好地认识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艺术塑造角色、演绎情节[3]。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为例,本文作者将“议花生”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模拟家庭成员对话的情境,深刻剖析花生默默无闻、不图名利等高尚品质。为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巧妙融入戏剧元素,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场地布置,设计人物语言,重现“议花生”的温馨场景。有的学生创编的剧本的部分内容如下。

父亲看看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孩子,轻声说:“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花生的果实并非挂在枝头的,而是埋藏于地下的,这与桃子、石榴等截然不同。你们能否从中领悟到花生所具备的某种特质?”

母亲接过话茬:“孩子们,你们好好琢磨一下你们的父亲刚才说的话,然后试着把心里的想法以小作文的形式写出来,明天拿给他看看吧。”

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该学生借助母亲的角色,引领其他同学体会文本的内涵。该学生创编的剧本并未由父亲直接揭示关于花生的道理,而由孩子们自己思考花生的特质。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像花生一样谦虚、无私奉献,进而实现成长。

教育戏剧语言立足于表达的自然流畅、角色的独特个性、动作与语言的紧密融合,艺术性地呈现了日常生活用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改写,可以让他们从人物、事件出发,深入剖析文中的情感,同时掌握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拓展自身的思维。

(三)彰显戏剧冲突,策划表演活动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要素之一,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育戏剧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深入剖析文本,精准提炼其中的冲突点,抓住这些冲突点设置相应的场景,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脉络的理解,并全面了解角色情感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为例,本文的核心冲突体现在故事的两位主角—谦虚的陶罐与傲慢的铁罐—截然不同的观念与性格上。这种鲜明的对比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为教育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鉴于此,教师精心策划一个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活动前,教师带领学生明确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冲突,引导学生细致分析陶罐与铁罐的言行举止,探讨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来有效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如陶罐的谦虚可以通过微微低头的姿态、温暖的笑容和轻柔的语调来表现,铁罐的傲慢则可通过挺立的身姿、轻蔑的眼神和高亢的语调来表现。在分组排练时,教师给予各小组具体的指导。对于陶罐的扮演者,教师提醒学生要在对话中保持谦逊的态度,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反映内心活动;而对于铁罐的扮演者,则强调融入细微的表情变化(如冷笑、挑眉)和夸张的动作(如叉腰、昂头)的方法。有的小组表演时的部分台词如下。

铁罐站得很直,通过眼神的交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轻蔑,说道:“哼,你这脆弱的陶罐,岂敢与我铁罐相提并论?”

陶罐稍微向后撤,以柔和的语调回应:“我的确是不敢,铁罐兄弟,但我们各有各的用处。”

铁罐冷笑,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头部微微晃动,说道:“哼,你可真让我不屑!”

在各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继续依托文本中的冲突点,组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故事的结尾,思考关于谦虚与傲慢、有用与无用的文本主题,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戏剧表演能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获得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的切身体验,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情节设计技巧,深化对主题思想的认知。戏剧冲突的彰显要求学生分析角色动机、预测情节发展、进行道德抉择。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还促进了他们同理心与社会情感的培养。

(四)评价戏剧效果,实现深度思考

在戏剧剧本的创编与戏剧角色的扮演环节中,学生的实践应具备自主性且应与思辨密切相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引导他们经历“发现—总结—反思”的探究过程,通过对他们的评价,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持续进步的动力。

例如,在为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一文制定戏剧评价标准时,教师可以聚焦于台词的感染力、文本改编的创新性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相应的教学流程如下:1.各小组依次展示精心编排的表演内容,其余学生作为观众安静观赏;2.观众积极反馈,与表演者展开互动讨论;3.表演者依次上台,进行总结,从细节入手对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剖析,厘清其中的逻辑。鉴于学生在挖掘语言深层含义、文本核心要素的过程中,常常会形成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并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鼓励观众畅所欲言,引导表演者依据个人的感受,对关键剧情进行富有创意的诠释,以此丰富他们的体验。教师通过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身份转换,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脉络,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中迸发创新火花。

教育戏剧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过程评估与成效评价并重,其目的在于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在评估与反思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剧本情节的生动再现,从戏剧角色、创作者及评判者等多重视角进行实践,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戏剧活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结语

教育戏剧是一种融创、编、演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我优势的机会及平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聆听、表述、阅读、书写四项技能融入戏剧化的教学流程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进行实践时深入研究、积极创作并生动演绎相关内容,从而深刻体会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小组内的协作、思维的碰撞与艺术的展现,学生不仅能够显著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审美层面上实现极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盛暑.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35):27-28.

[2]杨霞.小学语文 “五步”教育戏剧活动探析[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4):69-70.

[3]何亚涛,钱玮.寓教于戏: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23(3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