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要义分析与策略探索

作者: 陈育瑜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概念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的概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还可以推动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文章分析了历史概念教学的要义,包括准确阐释定义、追溯历史渊源、辨析概念差异以及串联事件和概念等四方面。文章还探索了四种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期望可以帮助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逐步推动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育瑜(1977—),女,福建省晋江市新侨中学。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教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奠基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概念教学,而且需要通过高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概念。历史概念不仅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石,还是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的出发点[1]。然而,准确地阐释历史概念并引导刚开始历史学习的学生掌握历史概念,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具体讨论高效开展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要义分析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教学的准确性与深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构建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历史概念教学的要义,着力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准确阐释定义

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给历史概念下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十分重要。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学习重点,还有助于学生串联所学历史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组织教学活动前,以简练、明确的语言总结复杂的历史概念,并整理相关历史学家的权威观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此外,教师也可以展示历史概念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让学生通过辨析词语来进一步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追溯历史渊源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介绍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一个完整且连贯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如绘制时间线、制作统计图表或讲故事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洞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

(三)辨析概念差异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学生时常遇到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历史概念。如果能够准确辨析这些历史概念,学生自然也就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3]。例如,“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在历史课堂上经常被提及,但它们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需要在概念教学中明确指出这两个词的差异,并列举相关历史概念,帮助学生准确辨析这两个词。

(四)串联事件与概念

有效的历史概念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将孤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且连贯的历史画卷。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地图等可视化工具来辅助自己讲解历史概念,揭示不同历史事件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建立一个立体、动态的历史知识体系[4]。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等现代化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逐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索

历史概念相对复杂,而初中生刚接触历史学习,难免产生畏难情绪,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打造高效的历史概念教学课堂,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历史概念,同时逐步发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一)主题引领,明晰概念要点

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中通过明确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聚焦核心概念,捕捉关键信息,并构建起清晰的历史概念框架,避免学习零散与无序。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主题,确保教学主题既涵盖重要的历史概念,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明晰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教学为例,教师确定教学主题为“民族交融”,然后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按顺序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民族迁徙的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然后展示民族迁徙地图,让学生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之中。接下来,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阐述这一战事的激烈程度与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北魏改革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与丰富的课外补充材料,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举措,如迁都洛阳、要求使用汉语、将姓氏汉化及改变风俗习惯等。除此之外,教师还播放了舞蹈视频,让学生欣赏曼妙的胡旋舞,直观地感受胡汉文化在交流中的融合与创新,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了解胡汉风韵交融的深远影响,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如史料分析、整理表格、绘制思维导图等,自主探索、学习。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学生围绕民族风俗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理解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通过教师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历史知识,记住了关键历史概念,还学会了在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捕捉关键信息,运用多元的视角和方法去解读历史事件。

(二)设问引学,挖掘概念内涵

历史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丰富内涵与外延的。在开展历史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深入挖掘历史概念的本质与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问题具有层次性与逻辑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历史概念的内涵,从而理解历史概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还能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带领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在课堂上,教师先提问:“新文化运动为何在那个时候兴起?谁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路人?他们有何主张?”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考察那个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思想渗透而传统儒家文化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然后聚焦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关键人物的思想与行为。由此,学生不仅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多元性,也看到了这些人物身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接着提问:“‘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含义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他们这样做背后有何原因?”这些问题会推动学生解析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含义,帮助他们由此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目标。另外,这些问题也促使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从而意识到,当时社会封闭保守,传统文化束缚了人们,因此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继续提问:“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叙事框架,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综合评价。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历史概念,还会初步形成尊重历史、理解多元、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

(三)导图助学,详解概念联系

历史概念之间往往有着复杂的联系。在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概念及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记住历史概念。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展现历史概念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的教学为例,教师鼓励学生以“三大改造”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展示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深远意义。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系统地梳理了知识点,还展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某学生在“农业改造”的分支下,列出土地改革的关键内容后,深入探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集体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种由总到分、层层递进的梳理、总结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许多学生还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巧妙地融入个人创意,比如利用箭头、连接线等图形清晰地标示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并运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用生动的图标代表关键人物。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思维导图旁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样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历史概念,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四)营造情境,加深学习感悟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是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教师可以在历史概念教学中通过模拟或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人们的想法与情感,从而收获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感悟[5]。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与资源营造历史情境,同时还需要紧密结合情境与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确保学生在情境中学有所获。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寻相关历史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为切入点提问:“你们是否曾好奇,自己餐桌上的马铃薯和玉米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你面前的呢?”在学生将视野转向新航路的开辟之后,为了避免学生把新航路简单地记为“一条航线”,教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有陷阱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的传播与新航路的开辟紧密相关,现在老师想问大家,新航路是否指某一条特定的航线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翻看教材进行思考。在分析、讨论后,学生确定新航路并不是某一条航线,它指向的是多条航线、多位航海家的探险交织而成的一段历史热潮。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复杂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这一时期有名的航海家、影响较大的航线以及航海家背后的支持者等关键信息梳理清楚,然后整合成一份简洁的表格。此后,教师还播放了《哥伦布传》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置身于那片危机四伏的海域之中,与航海家一同经历恐惧、挣扎与坚持。由此,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相关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历史解释能力,还学会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历史,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的力量与智慧。

结语

历史概念教学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历史概念教学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准确阐释定义、追溯历史渊源、辨析概念差异和串联事件与概念。在具体带领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主题引领、设问引学、导图助学以及营造情境等教学策略,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生动、有趣,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同时确保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有效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天广.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5):63-65.

[2]牙雅楠.“历史解释”视域下的概念教学: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交融”概念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2):21-24.

[3]言静.基于历史概念的教学策略初探:以《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34):58-60.

[4]王淑萍.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初探:以统编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例[J].华夏教师,2022(25):84-85.

[5]杨诗澜.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