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作者: 孙颖【摘要】以2021—2023年的高考地理江苏卷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分析法归纳针对地理实践力的试题特征,运用调查法、从教师角度探寻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并基于现状探讨教学启示,以期能将地理实践力培养融入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应对高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高考;生活
作者简介:孙颖(1999—),女,江苏省扬州市包场高级中学。
高考地理江苏卷试题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利于引领高中地理日常教学。地理实践力指人们体验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所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地理江苏卷试题考查的要点之一。对此,教师应分析试题特征,提高重视程度,优化日常教学[1]。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一)考查水平总体较高
2021—2023年的高考地理江苏卷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水平总体较高,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其中:考查地理实践力水平1的试题形式主要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考查水平2的试题形式主要是稍有难度的选择题和难度不大的综合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处理较为复杂的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水平3的试题形式主要是难度较大的选择题和稍有难度的综合题,对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查水平4的试题形式主要是难度较大的综合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复杂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考查能力较为多元
高考地理江苏卷往往借助生活化情境、社会化情境等,考查与地理实践力相关的不同能力,具体如下。
1.在生活化情境中考查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高考地理江苏卷试题中往往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情境材料,用其创设出生活化情境。此类情境建构起了现实生活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推动着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对比、综合等,从而发展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例如,2023年的高考地理江苏卷第20、21、22题均以江苏省的交通建设现状为背景,需要学生运用分析、对比等方式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同时结合地理认知和生活认知做出选择。整个解题过程是学生运用地理思维、知识的过程。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能够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地理实践力。
2.在社会化情境中考查人文地理事象解释能力
社会化情境是高考地理江苏卷试题考查学生人文地理事象解释能力的主要载体。相关试题一般会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为背景,以热点新闻为主要材料,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分析、评价其中的人文地理事象[2]。例如,2022年的高考地理江苏卷第26题呈现了三则热点新闻,分别介绍了“东数西算”工程、数据中心集群、全国算力国家枢纽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基本情况,旨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如从技术、设施、政策、市场这四个角度回答第一小问,从资源、环境这两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市场、交通运输、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学生如果地理和生活认知结构完善,就可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发展地理实践力。
总之,高考地理江苏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发展状况,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课堂走进现实生活,促使学生运用地理思维、知识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且离不开日常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要把握时机,竭尽所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
(一)教学过程较为简略
在高考地理试题的影响下,教师理应建构地理、自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之间的关系,细化教学过程,开展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全面观察、调查、思考、认知、研究的机会,发展地理认知能力、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等。然而,一些教师的地理教学过程较为简略,以操作演示或讲解为主,所组织的课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不利于学生知晓地理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地理认知能力、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较为固化
地理知识竞赛、绘制地图、制作教具等是很常见的地理课内实践活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则是重要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3]。一些教师虽然重视这些活动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地开展,但是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固化。如,他们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察夏至、冬至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探寻季节性变化规律。此活动虽然将学生带入了现实生活,但是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发展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原则与策略
要想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围绕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在遵循适宜原则的基础上,以地理课堂和现实生活为立足点,运用恰当的策略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原则
1.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运用课堂提问、搭建支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或社会化情境中获得体验,解决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要留心关注学生的情境体验过程,了解他们分析问题时运用的思维方式,有效地进行引导,促使他们理清问题解决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如此,学生可以拓展地理学习深度,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习得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积累实际问题解决经验,还有利于切实地发展地理实践力。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学情,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一步了解学生学情、给予学生指导,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如此,学生可以沉浸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地运用调查、分析、讨论、判断、评价等方式解决各种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1.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1)组织模拟实验
在地理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利用探究的机会,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也可以使学生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形成深刻的地理认知的同时,锻炼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4]。
例如,“大气热力环流”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来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基于学生已有认知,鼓励各组成员设计实验方案,用水替代大气做模拟实验。各组成员可以结合地理认知和生活认知,主动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设计出以下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
①将装有热水的水杯和装有冷水的水杯分别放到水槽下方;②向装有热水的水杯上方的水槽中滴加红墨水,向装有冷水的水杯上方的水槽中滴加蓝墨水;③观察墨水的流动方向;④形成环流。
在各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视,基于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诸如“气流、气压、气温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墨水会流动?”等。在问题的推动下,各组成员会集中精力,进行分析、思考、交流,由此得出正确结论。
在规定的模拟实验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鼓励其代表登台操作电子白板,运用学科工具来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并描述实验思路、实验方法、实验结论。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验操作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如此,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认知,习得实验操作方法,锻炼实验操作能力。
(2)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倘若能在地理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某些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则可以使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地理知识,加深地理认知,发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5]。基于此,教师要适时进行案例教学。
例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时,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视频《舌尖上的味道:阳山水蜜桃,你敢挑战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种植阳山水蜜桃的艰辛。在学生沉浸其中时,教师可以展示课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阳山水蜜桃的外形、口感以及生长环境特点,驱动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总结农业区位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个农民,思索如何选择阳山水蜜桃的种植地,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鼓励各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时,各组成员可以彰显个性,提出影响选址的不同因素,诸如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等。然后,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书籍、地图等收集信息,进一步完善探究出的内容。之后,他们可以自主地运用收集到的信息,在地图上选出一个合适的种植地。
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各组选定的种植地往往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集体展示活动,鼓励各组派代表借助电子白板,在地图上圈画出本组选定的种植地,并从多个方面描述选择此地的原因。小组的其他成员需要在观看、倾听的同时进行反思,发现本组的探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对于正在展示成果的学生所在小组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再进行集体探究。经过这样的探究,大部分学生通常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内容,同时锻炼调查、讨论能力等。
2.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现实生活是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沃土”[6]。这片“沃土”可以促使学生发展地理实践力。因此,教师要在把握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实践活动,让课堂走向生活。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土壤的形成”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了“神奇的土壤”“土壤的观察”“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养护”四项探究活动,逐步了解了土壤的组成与功能、观察土壤的方法、土壤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引导学生走到现实生活中,对本地的土壤进行探究,尝试解决本地土壤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把握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据课堂上开展的四项探究活动提出如下研究任务。
研究任务一:土壤取样和观察。利用学到的方法进行本地土壤取样,细心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特征。
研究任务二:通过实验研究土壤质地。操作漏斗、烧杯、锥形瓶等实验工具,了解本地土壤的质地。
研究任务三:观测、分析土壤剖面。利用学到的方法观测本地土壤剖面,发现、总结其特点。
研究任务四:归纳总结。合理总结本地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结构等信息,据此分析生物、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研究任务五:探究土壤问题的防治。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研究本地土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得出切实可行的土壤问题防治措施。
在体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由此进一步地完善已有认知结构,同时锻炼综合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江苏卷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部分教师受到育人能力、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要在把握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寻适宜和多样的培养策略,将其落实于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地理实践力发展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踊跃参与教学活动中提高地理实践力,推动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军,马道宏.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的实验教学设计探究:以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土壤”一节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4(12):54-57.
[2]刘玲玲.基于主题式教学的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以《土壤》的教学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4):89-91.
[3]陆士明,张逸盈.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以2023年浙江卷为例[J].地理教育,2024(增刊2):132-133.
[4]张英,沈楚红.基于高中地理实验及表现性评价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探究:以“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实验课为例[J].教学考试,2023(36):24-27.
[5]段玉山,姚泽阳.高考地理实践力考查:挑战、导向与启示: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3(15/16):47-53.
[6]王伶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