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蔡迎迎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文章提出制作模型、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基于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初中地理;活动教学

作者简介:蔡迎迎(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市北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的课程理念。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内容涵盖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发展与全球化等模块;注重通过地理实验、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力。在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笔者清晰地意识到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和探索,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一)符合地理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以实践活动为桥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地理世界,增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初中地理课程以全球化视角,聚焦环境挑战与文化多元,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通过实践性课堂,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地理实践力,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新时代的地理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地球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实践者,符合教育伦理与时代发展的双重需求。

(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实践中的学习,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融合知识积累、思维与行动能力培养。实地考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与责任感;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跨学科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促进学生学习多种技能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通过参与“城市变迁追踪”“气候变化侦探”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多种技能,亲身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深刻理解城市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培养学生的实践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多角度思考,提出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一)制作地理模型,助力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实践出真知”即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直观可感的模型与图像,从而加深理解,激发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实践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亲手构建直观且富有立体感的地理模型,如地貌图、简易地球仪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激发创造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半球划分等知识点。首先,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给学生分发木棍、胶水、乒乓球、橡皮泥等学具,并简要地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构造、经纬线的含义及作用等,从而为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各小组成员围绕地球仪的制作展开讨论,确定制作方案,明确分工。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动手制作地球仪。有的学生在乒乓球上画上赤道,使其成为地球仪的主体;有的学生用木棍和橡皮泥构建支架固定地球仪。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关注地球仪的整体外观,还需要确保其经纬结构能准确反映地球的地理特征。最后,教师让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组的地球仪模型,并分享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地球仪模型进行评价,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深度学习。

学生在亲手制作地理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深刻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内化与迁移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他们未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数据,有利于深入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与规律。此外,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还可以学会质疑、假设、验证,从而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宝贵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2]。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为例。此节中包含地图的等高线这一重难点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的概念;还需要了解等高线的基本概念和绘制原理,包括等高距的确定、插值方法的应用等。据此,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实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地形复杂程度和纸张大小,选择一个合适的等高距。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地形数据或实际观察结果,在纸张上标出各个高程点来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位置。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图纸上绘制连续、平滑的等高线。并在图中标明河流走向。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与乐趣,学生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计算、修正,直到画出一张清晰准确的地形图。最后,教师按顺序点评学生的作品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学习绘制等高线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地形图的制作过程,还可以深化对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特征的认知及对空间关系的理解。

可见,实践探究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思辨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亲手实践、细致观察、严谨分析,学生可以逐步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激发持续探索自然奥秘的科研热情。这一过程符合教育伦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地理教育的深刻转型中,教师的角色重塑为学生探索学习的引领者与策划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跨越课堂界限,深入社会调查,探寻地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交织轨迹,从而深刻领悟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此转变不仅是地理教育深化内涵的必由之路,还是培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倡导者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教育伦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更加和谐的人地关系贡献力量。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教学为例。教师布置“改善家乡水质”的社会调研项目,旨在让学生深刻感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后,学生沿着家乡蜿蜒的河流前行,深入调研区域,观察水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特征,记录周边的环境状况。当发现水体问题时,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工业排放、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情况,并写下客观描述。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提出多种创新且实用的水质改善建议;同时,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适时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建议,包括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实践、建议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等。这些建议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深入思考,还可以体现他们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观察者,还是思考者。他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日常习惯,如随意丢弃垃圾、不当处理废水,也可能对河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种深刻的感悟,让学生对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开始理解,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正是地理教育追求的境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3]。

(四)融合劳动教育,打破学科边界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劳动教育成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良好的劳动精神与技能是学生未来独立生活与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教师需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将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入地理学科教学。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的宝贵、水资源的稀缺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劳动意识,教师策划“绿色行动·山野清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分组行动,手持垃圾袋,穿梭于山林之间,认真地捡拾着地上的废弃物。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垃圾的分布规律,思考其与风向、水流的关系,从而在劳动中深化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捡拾到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劳动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学生却乐此不疲。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不仅锻炼体魄,还学会团队合作与沟通的技巧。

可见,“绿色行动·山野清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体验,还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实践,它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壁垒,实现劳动教育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更在心灵深处种下尊重劳动、热爱自然的种子。

(五)校外研学旅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地理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而是积极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研学旅行可以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为例。当学生踏上研学旅行,可以亲眼看见那层层叠叠的黄土塬、梁、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深入农村,了解当地农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农业,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还可以走进历史遗迹,聆听黄土高原上流传千年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研学旅行不仅是一次地理知识的实地探索之旅,还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之旅[4]。

这样的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结语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核心在于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深度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地理情境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时,可以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锋.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4(14):59-61.

[2]张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及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周泽甬.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生参与“宁波市劣V类水专项整治”社会调查活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0):69-70.

[4]周天霞.乡土研学旅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界,2023(3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