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索

作者: 苗飞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索0

【摘要】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注重知识的习得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阐释大概念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逻辑,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简谱)第三单元“丝竹江南”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单元表现性任务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期打通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壁垒,增强学习的体验性及生成性,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

【关键词】大概念;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第十四期教研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B14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苗飞(1978—),男,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修订,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指向培养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音乐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载体,然而纵观当前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依然以讲授客观性、现成性等传统知识为导向,单纯运用音乐教材中的现成知识,这种模式无疑会使学生音乐知识的习得与音乐素养的形成之间出现一道鸿沟。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申继亮教授提出了以“三个转化”教育改革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观点,即课本与现实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问题与答案之间的相互转化。而这三个转化都与大概念密切相关。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大概念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并形成了“大概念是跨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鸿沟的重要沟通桥梁”这一共识。大概念教学是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式,它强调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体化,通过构建“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通道,真正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呼唤大概念教学,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成为音乐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1]。

一、音乐学科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大概念的内涵

大概念是从西方教育学中引进的一个词,即Big Ideas,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大观念。对于大概念的研究较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倡导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他认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一般概念,从而在有意义的联系中深入发现、理解知识之间的规律,进而促进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奥苏贝尔提出将学生既有的要领概念作为统领学科知识的关联点,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威金斯将大概念比作车辖,认为有了车辖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一辆车,大概念是理清各种知识逻辑关系的重要“部件”。

将大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大变化。那么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大概念呢?浙江大学刘徽教授在《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中,将大概念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强调其具有生活价值。书中认为,要理解大概念,可以从“大”和“概念”两个关键元素入手。其中,“大”的内涵并不是指庞大,而是指核心,即知识的学习要实现学科、课内外、校内外之间的联结,宗旨是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基。“概念”是指对一类具体事物本质特征的观点、看法、论题等,具有抽象性、综合性等特点。学生积累的概念越多,对知识的学习会越深入,眼界会越开阔,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综上,笔者认为音乐学科大概念可以理解为在音乐知识体系中处于更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且能反映音乐要素和思维方式、统摄学科知识的概念或思想。

(二)大概念的特征

1.大概念呈现中心性

音乐学科大概念位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将学科的新旧概念有意义地联系在一起,概括形成一个更“大”的概念。该概念既能集中体现学科结构和学科本质,又能促进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从而推动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整体构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民歌音乐体裁的作品分布在苏少版音乐教材各个年级中,对此,教师可以将“多彩的汉族民歌”这一大概念作为统摄要素,将小调、号子、山歌三种重要体裁作为小概念,以此来开展大单元教学(如图1)。

如此,围绕大概念这一中心,将不同版本、不同学段教材以及课内外的曲目进行有机勾连,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汉族民歌三种体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大概念呈现抽象性

大概念是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能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核心本质,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可见,音乐学科的大概念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是音乐体裁,也可以是音乐风格与流派。学生通过对各类音乐的感知,可以找到音乐的特点及规律。教师可以挖掘单元内曲目、同一版本教材不同学段曲目、不同版本教材曲目等之间的关系,抽象形成大概念。例如,针对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简谱)(旧版)第二单元“中国龙吟”,教师可以从音乐情感角度出发,提炼出大概念—“音乐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并划分出“爱国是什么”“爱国的原因”“爱国的表现”等下位小概念。在大概念的统摄下,学生通过学习民歌、传统京剧、民乐演奏曲等串联起多个小概念,从而形成对单元主题—爱国情感的深入理解[2]。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逻辑的梳理

(一)大概念是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

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是以一个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以音乐素养为导向,将整个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视为一个整体性的任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改编,突出音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音乐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视野认识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感受音乐文化。在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其重点、难点在于如何将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要求落实到单元中,用什么来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而大概念作为课程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的中间载体,发挥着中间连接和双向转换的作用。因此,以大概念来统领单元整体教学,无疑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3]。

(二)大概念拓展了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以更高角度和更广视域破除了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环节简单重复的弊端,拓展了单元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广度层面,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大概念是由教师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组织、删减、添加和整合的,可能不仅涉及这一单元,还涉及另一单元、另一个学段、另一版本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可能包括课外音乐资源。在教学深度层面,大概念居于知识体系的上位,可以给学生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提供认知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单元知识、经验、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大概念引领下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连续、完整的音乐实践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大情境任务为主线,引领学生在探索、经历、发现、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并获得音乐学习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最终获得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4]。

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系列学习,获得音乐学科核心思维、核心能力的提升,当再遇到与本单元类似的作品时,就会进行类比、迁移和运用。在进行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以大概念为引领,科学规划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基本问题、单元表现性任务及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地。下面,笔者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简谱)第三单元“丝竹江南”的教学为例,阐释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一)自上而下确定大概念,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1.基于新课标与教材,凝练大概念

大概念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最为显著的作用在于统整,即通过对单元教学内容、主题、方法、资源、情境、任务等方面的结构化重组,解决学生思维发展的低阶性、课时之间的零散性和教学单元之间的割裂性等现实问题,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凝练极具概括性和统摄性的大概念,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席恒先生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一书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概括性地揭示了新课标中最具持久性价值的学习内容,其可以视作中小学音乐课程上位层面的最具概括性的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既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大概念教学的旨归和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可以对单元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分解,提炼出音乐学科大概念。

“丝竹江南”在“演唱”部分编排了两首不同风格的江苏民歌—苏南小调《无锡景》和苏北民歌《杨柳青》,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特点;在“欣赏”部分安排了两首江南民间乐曲—《二泉映月》和《紫竹调》,要求学生了解民间乐器的分类及特点。针对该单元教学,新课标提出要丰富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的听觉经验,联系相关文化背景揭示其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等。基于此,笔者从“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出发,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文化语境、人文内涵和艺术作品三个方面(如图2)。进一步地,提炼出单元大概念—民族音乐和乐器的丰富多样性,是与地域、文化、历史相关联的。

2.遵循问题导向,定位单元目标

基本问题是单元需要重点整体解决的问题,而单元教学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大概念反映的是专家的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其往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为了促进学生持续性理解,教师可以挖掘大概念背后所包含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论点,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化问题的解决持续深入探索,并最终形成核心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大概念教学时,要树立问题意识,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并以问题解决步骤为基点设定教学目标[5]。

在“丝竹江南”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依据单元大概念可以分解出三个主要问题。问题一:“江南民歌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二:“民族乐器的分类及演奏形式有哪些?”问题三:“民族乐器如何与民歌完美结合并推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这三个问题为单元教学主要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为促进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教师进一步对主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问题设计单元教学子目标,以确保每个课时的教学都有据可依、有证可循,如表1所示。

综上,教师通过逐层分解细化教学目标,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同时也使大概念的形成过程变得易于操作。

(二)聚焦大概念的关联性,设置单元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指向并凸显大概念的,在音乐课堂中,表现性任务中的“表现”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真实行为。学生获得知识后唯有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达成表现性目标,这也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的一个重要标准。

1.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表现性任务与教学情境有着“结伴而行”的关系。教学情境是表现性任务活动设计的载体。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适切的、真实的情境,将学习内容嵌入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中,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丝竹江南”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击鼓传花”和“点歌台”游戏为导入,初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创设模拟情境:学校将于近期举办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器乐专场草坪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要利用江南丝竹演绎《无锡景》《杨柳青》《茉莉花》和《紫竹调》四首民歌。如何在音乐会上将民歌和民族乐器进行融合创新表演,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表现性任务。

2.落实核心素养,设计单元任务

单元任务是大概念的载体。在设计单元任务时需体现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使任务服务于目标的达成,还需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其融入任务活动。在“丝竹江南”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依托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置单元任务,如表2所示。

(三)聚焦单元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评价任务

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能够反馈教学成效。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契合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通常伴随着音乐观点的形成、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绎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表现性。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等评价要求。为此,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评价任务时,教师应结合每一项子任务的内容及目标,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吴侬软语江南秀”的任务活动中,教师结合各个子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的评价内容和评价要点。

结语

大概念是连接知识与素养的桥梁。教师通过对大概念的提炼与对单元的统整教学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基于大概念设计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构建指向学生生活的大情境,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对比听赏、情境创设、合作演奏、交流评述等多种实践活动完成单元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江南民歌,积累音乐学习实践经验,从而形成对民族音乐较为完整的认知,可以让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地。广大教师可以借此教学经验的迁移,引领学生欣赏丰富多样的中国民间音乐作品,进一步挖掘音乐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华琴,奚炯.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音乐表现性任务设计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4(4):104-108.

[2]韦少钦.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华夏古韵”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9):4-6.

[3]钱颖.以统整思维促素养生长:初中音乐单元大概念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3(7):17-24.

[4]孙心愿,杨文艺.初中音乐教学现状、问题与建议:以宿州市某初级中学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26(3):33-38,50.

[5]陆琪.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23.